正文 第7章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目標(7)(2 / 2)

積極開展“送科普”活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看書難”問題。“九五”開始,在各級財政、文化部門的指導下,盡管在農村鄉鎮興建了一大批鄉鎮萬冊圖書館,但由於後續投入未跟上,很少增加新書,鄉鎮萬冊圖書館總體運行情況不理想。國家文化部、財政部從2002年起開始實施“送書下鄉”工程,並要求各地參照執行。由於種種原因,我省一直未能實施。省政府決定從2006年起,由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開展“送科普”活動。以政府采購形式,每年集中招標采購一批農村適用、農民喜愛的圖書,直接配送到全省34個財政困難縣的鄉鎮文化站圖書室,再由文化站定期將圖書流動到村文化活動室,方便農民群眾就近讀書,真正解決農民看書難的問題。

定期開展“送戲下鄉”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按照省政府“三送”的要求,由各級財政出資、文化部門組織,利用農閑、節慶、集市,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農村文化活動的內涵,正常組織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創新活動形式,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抵製腐朽文化,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真正實現“鄉風文明”的目標。

推廣鹽城市先進文化下基層“三百工程”經驗,每年由政府組織,配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把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送到社區、廣場和農村,活躍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推出群文新作,做到常辦常新,農民參與麵更廣,活動影響更大。通過培育典型,文化主管部門引導,地方政府扶持,逐步形成農民群眾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環境。

實施農村特色文化戰略。對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紙、刺繡、風箏、繪畫、泥人、陶瓷、雕刻、編織以及戲曲、雜技、花燈、龍舟、會船、舞龍、舞獅、鑼鼓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各級文化部門要大力鼓勵,促進其發展,積極培育一批文化名鎮、農村文化特色村和文藝骨幹。

(四)穩定、發展農村文化隊伍。文化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人。為改變目前一些地方農村文化隊伍不穩定的狀況,由縣(市)財政部門對鄉鎮文化站在編人員的工資實行財政統一發放,徹底解決文化站人員的生活待遇問題,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這樣,也能吸引有文化的年輕人到文化站工作,逐步解決鄉鎮文化隊伍老化的難題,更新農村文化隊伍的知識結構,提升服務水平。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農村文化事業單位的人員實行從業資格製度。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專業藝術人員的積極性。由省文化廳組織對鄉鎮文化隊伍的輪訓。各級文化部門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幹,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間文化方麵的作用。

(五)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按照中辦27號文件要求,各級黨委、政府真正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考核指標體係,納入各級幹部晉升的考核指標,納入全省扶貧攻堅計劃,確保我省農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目標責任製,把農村文化工作列入創建文化先進縣(市)、鄉鎮和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等相關評價體係。省文化廳建立健全農村文化評估考核機製,將各級政府(文化部門)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的工作作為文化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專項監督檢查,年終向全社會公布各市、縣文化工作的考核業績,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規範化、製度化。”(江蘇省新農村文化建設調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