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省一級的農村文化調查中,選取一個中等省份福建的農村文化發展現況的材料,作為標準來思考。這篇調查報告內容全麵,我們選取基本情況的一段:“福建省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狀況:十五期間,全省文化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按照文化部提出的“要切實抓好農村鄉鎮、城市社區群眾文化的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內容、基本活動方式的建設和管理,促進社會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的要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大了農村文化建設的力度,為構建我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海峽西岸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據調查統計,目前全省有公共圖書館83個,全省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達到1158.2萬冊。群藝館、文化館92個。其中,博物館84個。鄉鎮文化站934個。建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省級中心1個,市級分中心9個,全省83個公共圖書館中,已有35個建立電子閱覽室,占總數的42%。分布在縣鄉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站點115個,初步形成覆蓋九個設區市、縣、鄉三級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網絡。全省現有農村電影放映隊1487支,農村電影放映員1780多人,5年來全省農村共放映電影近50萬場,觀眾達1.4億人次。此外,全省還擁有萬餘個村鎮文化中心、農民讀書社、書吧、文化俱樂部、文化專業戶等。除國辦的專業劇團外,成規模建製的民間職業劇團有765支,民間劇團年演出量達10萬多場,戲資消費2億多元。民間詩、書、畫、收藏等社團5000多個。舞蹈、聲樂等藝術團700多支(含少兒藝術團300多個),民間銅管樂隊(團)200多支,南音團、十音八樂、十番車鼓,大鼓涼傘、車鼓隊近800支,十萬多名兼職或以文化為職業的群眾文化隊伍活躍在八閩山山水水。僅莆田一個地級市就擁有民間職業劇團142個、車鼓隊98支、民間樂隊71支、業餘藝術團6支、十音八樂隊(班)135個,書、畫、詩、文學社近100個。全省農村文化服務正逐步由單一層次向多層次,文化隊伍和陣地由單純國辦向多種經濟成份共同投入,文化活動內容由單調貧乏走向豐富多樣,逐步形成國辦、民辦、個體辦等多種形式及省、地、縣、鄉、村五級文化服務網絡。
我省通過長期開展創建文化先進縣活動,湧現出20個省級文化先進縣,其中南安市、建甌市、連江縣、福鼎市、福州市倉山區、廈門市同安區、泰寧縣、福州市鼓樓區、晉江市、石獅市、漳浦縣、沙縣等12個縣(市、區)還被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區)”。武夷山市被聯合國授予“世界自然遺產和人類曆史遺產”,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7個。此外,全省還有主要分布在各地城鄉的26個民間腰鼓、陶瓷藝術、茶文化、工筆畫、農民畫、版畫、民間繪畫、紙織畫、書法、燈謎、剪紙、玉雕、壽山石、民間戲曲、民間音樂等各具特色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為101項,其中,有36項進入在國務院新近公布的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位列全國第3位。”
這個省的水平可以代表我國農村文化發展的基本水平,其它省份(不包括直轄市和特大城市)總體看東部要好於西部。經濟發達地區要好於欠發達地區。正如中央關於發展農村文化的文件中指出的那樣,從現在起,應該用科學發展觀來統領我們的農村文化建設,不能在“瞎折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