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指導原則
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當然應該以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文件精神為準。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是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我想,至少應該有如下幾點:
1.要將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整體納入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總目標、總規劃中來實施。本書的第一章已經對此做了比較全麵的闡述和介紹。在此不再展開敘述。
2.要與時俱進地隨時按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調整和吸取各地成功的新鮮經驗。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國家經濟社會改革發展高速增長,與國際的交往越來越多,增長的質量、水平也越來越高。長期困擾我國的“三農問題”已經開始尋求徹底解決的方向和步驟。中西部農村開始在東西部均衡發展的思想指導下有了轉變。今年以來,注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受到全國上下的高度重視。各級政府都在中央的指導下,為發展農村作出深入的調查研究以及規劃部署。最可喜的是,中央政府加大了對發展農村的財經投入,同時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較大的了規劃和投入,在新一輪城市對農村的反脯行動中,經常有各方麵人士向農村的文化教育事業進行資助和捐贈。這樣一來,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就會產生許多新鮮的經驗,隨著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數碼技術、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的迅速普及,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意識漸被人們廣泛接受,“文化外交”帶出大量來自中國民間(農民)的表演團體等情況的不斷產生,我們不與時俱進就會落後,或者隻能在老路子上轉。
3.用創新思想、科學發展觀思想以及構建和諧文化的思想開創新農村文化建設事業。
前麵提到,最近中央領導人多次在講話中強調構建“和諧文化”的問題。建設和諧文化,是推進新農村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重要條件,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共同理想教育,堅持不懈地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堅持不懈地開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條件。在這方麵,許多學者認為:建設和諧文化可以為新農村建設凝聚力量。用新農村建設的共同目標凝聚人心,用新農村建設的舉措鼓舞人心,用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安定人心,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打牢思想基礎。建設和諧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動力。建設新農村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建設和諧文化可以加強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沒有文化,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沒有和諧的文化,就沒有和諧社會的根基,沒有和諧社會的發展方向。因此,要做到三個突出:突出堅持共同理想教育。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建立和鞏固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就全國來講,到本世紀中葉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現階段全國各族人民的心願和為之奮鬥的目標,是全國人民的共同理想。突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華民族追求、進取、奮鬥的強大精神力量。在五千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愛國主義、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沒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國家就沒有靈魂。我們要認真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化各族群眾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牢固樹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自覺將個人的榮辱得失與國家的盛衰強弱緊密聯係在一起,倡導各民族、各階層團結和睦、平等互助、共同發展,堅決與危害祖國統一、危害社會穩定、危害人民團結的人和事作鬥爭。突出思想道德建設。胡錦濤同誌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具體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我們開展思想道德建設樹起了新的標杆,體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價值追求。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刻不容緩。
抓好農民增收致富工程。極大的增加農民的收入,這是構建和諧文化的物質基礎。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民主法製建設。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製建設,使社會依照既定的規則有序運行,實現社會的安定有序、公平正義。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全麵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具體處理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民主管理和共同富裕問題等實實在在的問題,形成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麵。此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文化,還必須堅持城鄉協調發展的理念,共同促進和諧文化建設。這就要做到,一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把構建與新農村相適應的思想文化體係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幹部考核指標。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把建設和諧文化目標與建設新農村一起規劃、一起部署、一起實施,密切協作,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確保和諧文化建設與建設新農村同步協調發展。要完善考核機製。二是經費要有保障。各級財政要統籌規劃,加大對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的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不斷提高用於鄉鎮和村的比例。三是建立起城鄉一體的文化資源網絡管理體係。利用城市文化、廣電、出版、教育、體育等資源,對農村形成多時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加大先進文化在農村的滲透力和覆蓋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