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怎樣進行新農村文化建設(1)(2 / 3)

4.探索“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製。使“三下鄉”變成“常下鄉”,在活動內容上力求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真正使活動成為反映農民呼聲、滿足農民需求的有效載體。

此外,在堅持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基本原則這個問題上,《人民日報》曾發表一篇文章做了很好的闡述,應該將它看作是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具體原則。文章寫道:“加大“建”的力度。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是具有基礎性的工作。“建”,就是調動各方麵的力量,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和建設力度。

加大環境建設力度。人改變環境,環境影響人。搞好農村環境建設,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麵。應立足農村實際,從農民的願望和承受能力出發,因地製宜地抓農村環境整治,爭取使農村環境麵貌有一個較大改觀。通過環境的改善,促進廣大農民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促進人與環境之間良性互動關係的形成。

加大文化設施建設力度。農村文化設施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是當前各地在建設新農村中麵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應堅持立足實際、量力而行的原則,以新建、改建、共建等多種形式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為廣大農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動場所。

加大文化保護力度。在農村環境整治和文化設施建設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保留農村的曆史文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加強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

增強“教”的效果沒有文明的農民,就沒有文明的鄉風。建設鄉風文明的新農村,需要加大對廣大農民的教育力度,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質、文明修養和職業技能的新型農民。

廣泛開展以建設新農村為主題的形勢政策教育。通過教育和引導,使農村幹部群眾的思想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力量智慧得到進一步凝聚,是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以培育新農民為目標,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育,有利於農村幹部群眾正確理解中央的方針政策,正確認識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形勢,從而增強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廣泛開展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的農村思想道德教育。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提升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的關鍵環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教育,應采取豐富多樣的形式,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使之家喻戶曉、入腦入心,使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應采取紮實有效的措施,切實解決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突出問題,推動農村社會風氣的改善。

廣泛開展以知識技能和民主法製為重點的農民素質教育。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素質的提高直接關係新農村建設的成效。提高農民素質,既應把各種有用的知識和技能教給農民群眾,提高他們創業增收的本領;又應把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教給農民群眾,使他們能夠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