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送”的機製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始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當探索建立“送”的長效機製,促進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文體設施向農村延伸、文化服務向農村覆蓋。
豐富“送”的內容。加強麵向農村、服務農民的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進一步推進精神文化產品對農村的有效供給。重點抓好文體類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滿足農民求美、求樂的需求;抓好信息類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滿足農民求知、求新的需求;抓好教育類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發揮文化培育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功能。
改進“送”的形式。積極引導和鼓勵以各種形式把城市文明送到農村,進一步形成理論政策進農村、電影演出下農村、圖書報刊送農村、文化工作者到農村的良好局麵。同時,注重針對性,把農村青少年、老年人和外來人口作為重點;注重多樣性,不斷探索各具特色的有效載體。
創新“送”的機製。推進城市文明單位和行政村結對共建,是實現精神文明建設以城帶鄉的有效途徑之一。應不斷深化結對共建工作,進一步明確內容和要求,完善規範和程序,形成調動雙方積極性、實現互動雙贏的有效機製。
推動“送”與“種”的結合。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要靠“送”,更靠“種”。“種”文化是“送”文化的延伸,也是其重要目的。應支持和鼓勵農民群眾自辦文化,提高農村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支持和鼓勵專業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幫助和指導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發展文化事業。
提高“創”的水平。建設新農村,為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供了廣闊空間。當前,提高“創”的水平,應在深化拓展文明戶、文明村、文明鎮創建活動上下功夫。
深化拓展文明戶創建活動。農戶是農村的細胞。抓好文明戶創建工作,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真正入戶到人。應著力探索文明戶創建的新形式,提升文明戶創建的吸引力,拓展文明戶創建的覆蓋麵。
深化拓展文明村創建活動。創建文明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應注重發揮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提高文明村創建活動的水平和實效,夯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
深化拓展文明鎮創建活動。農村城鎮是農村的龍頭。創建文明鎮,可以有效地帶動周邊農村文明程度的提高。應結合開展文明鎮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強城鎮的建設管理,進一步完善城鎮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其對農村的示範帶頭作用。”
第二節規劃和布局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要有一個科學而實際的規劃的。在這方麵,各省、市、縣鄉聞風而動,紛紛進行調查研究,拿出了很好的建設規劃的方案。當然各種規劃水平不同,也不乏舊習難改的“大呼隆”產物。老百姓最反感基層幹部拿中央精神作秀,“忽悠”群眾。筆者選取了一些可行的方案,供大家參考。先看一個省級的規劃要點:(選自《福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特別是“十五”以來的開拓進取,我省農村文化建設總體上呈現較好的態勢,正處在一個曆史發展的新起點。
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全局看,文化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融注在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海峽西岸新農村的方方麵麵,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粘合劑”,新農村建設乃至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需要強大的先進文化支撐,農村文化建設由此而凸顯其服務全局的戰略地位。
從文化建設的自身看,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文化強省建設遇到的首要問題、也是關乎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根本性問題,離開了農村和農民,社會主義文化要為絕大多數人服務、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一句空話,如何堅持以人為本,立足基層,突出為農,把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作為基本職責,讓廣大農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就成為當前全省文化建設和文化工作中首要的也是基本的課題,農村文化建設因此而凸顯其在文化強省建設中的基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