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旅遊業
旅遊被譽為“無煙工業”,本質上卻是文化產業。它是人類在一定條件下為滿足個體對非本土文化,對異域、異族、異國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的求知欲和感悟性精神需求,以及擴展休閑領域等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自助或半自助文化消費活動。旅遊在古今中外都有深厚傳統,但它成為規模性產業,卻是近幾十年的事。
中國地大物博,人文和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旅遊業並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在第三產業領域率先實行的戰略。如今這一戰略由於經濟步入小康和1999年開始實施的每年三次集中休“黃金”假日的政策,成功地引發了中國國內旅遊產業經濟的“井噴”。據權威部門統計,國內旅遊人數從1989年的2.4億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7.8億,增長了325%。90年代初,我國居民境外遊才300萬人,2001年已達到1200萬人,2002年又增加約25%,達到1500萬人以上。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1999年中國已經躋身於世界十大旅遊接待國之列。2000年,全國共接待入境旅遊人數8344.4萬人次,比1978年的180.9萬人次增長了45倍;旅遊外彙收入由1978年的2.6億美元提高到162.3億美元,增長了61倍,遠遠超過了國民生產總值7.4%的增長速度。有數據顯示,近些年來中國旅遊業的利潤正以每年12.7%的速度增長。千禧年期間,國外來華遊客共注冊8300萬人,中國旅遊業的收入達到了4500億元人民幣。中國旅遊業的固定資產在2001年達到了7861億元人民幣。毫無疑問,旅遊業作為新興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內經濟的一個主要的新型增長點。
七、網絡服務業
網絡服務業(IT)包括技術服務商(ISP)和內容供應商(ICP),其本質是內容產業。無論是ISP還是ICP,二者雖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但內容供應商卻具有決定意義,其本質是內容產業。它使”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夢想變為現實,更使不受時空限製的人際交流新方式——短信息和可視電話成為文化意義最濃的朝陽產業。互聯網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實際上已成為知識經濟特別是文化產品最生動的承載體和價值實現渠道,網絡服務業以最方便快捷和高質量的服務滿足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並因此帶來滾滾財源,因而人們喻之為網絡經濟。
IT這一新興文化產業在20世紀最後10年以神話般的速度席卷全球,利潤飛速上漲,曾令納斯達克指數一度躍升。據報道,2000年美國的網絡業僅廣告營業總額就達到82億美元。中國新浪、搜狐、網易3家網站同在納斯達克上市,被業內稱為“中國概念股”,足見其經濟潛力。雖然IT業2000年前後遭遇過“垃圾股”名聲的折磨,產生過“泡沫”效應,但到了2003年,它們已度過艱難,有的已進入優質股的行列。
IT和IC的昔日主從關係隨著時代的發展,正在互換位置。IC服務主要分為內容搜索、網上娛樂和網絡遊戲等類型。作為本質上的內容服務產業,IC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
中國網絡服務業方興未艾。仿佛一夜之間在城鄉大街小巷冒出的網吧,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消費者。獲取網上文化新聞資訊、網上聊天、網絡遊戲和下載網絡音像製品,是當今網絡文化消費的四大流行方式。正是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和高科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便利,使網絡服務業成為文化產業領域內最有前途、發展最快的新寵。1997年1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首次《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當年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29.9萬台,互聯網用戶62萬人;而到了2002年9月底,中國上網計算機已達2056萬台,互聯網用戶數已達到5435萬,分別增長了68.7倍和87.6倍。尤其是www站點的增長更令人吃驚。從1997年11月的1500個網站,發展到2002年年底,國內www網站總數竟高達371600個,增長了247.7倍,其中網頁總數達到1.5709億頁。在這種形勢刺激下,國內網絡廣告營銷額經曆了1999年近1億元、2000年近4億元,然後躍升至2002年18億元的高速增值過程。據專家預測,2003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份額將躍至4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