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傲慢與偏見——人類的困惑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的分工越來越明細,尤其是在現代化的大產業中,有的人每天就隻管擰一批產品的同一個部位上的一個螺母;有的人整天就是接一個線頭,就像電影《摩登時代》中演示的那樣。人們感到自己在不斷異化,各種職業病逐漸產生,於是人們強烈希望用某種機器代替自己工作,因此人們研製出了機器人,用以代替人們去完成那些單調、枯燥或是危險的工作。
由於機器人的問世,使一部分工人失去了原來的工作,於是有人對機器人產生了敵意。“機器人上崗,人將下崗。”不僅在我國,即使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也有人持這種觀念。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任何先進的機器設備,都會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也就必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已被人類生產發展史所證明。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有利有弊,隻不過利大於弊,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比如汽車的出現,它不僅奪了一部分人力車夫、挑夫的生意,還常常出車禍,給人類生命財產帶來威脅。雖然人們都看到了汽車的這些弊端,但它還是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英國一位著名的政治家針對關於工業機器人的這一問題說過這樣一段話:“日本機器人的數量居世界首位,而失業人口最少,英國機器人數量在發達國家中最少,而失業人口居高不下”,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了機器人是不會搶人飯碗的。
美國是機器人的發源地,機器人的擁有卻遠遠少於日本,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美國有些工人不歡迎機器人,從而抑製了機器人的發展。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為機器人大國,原因是多方麵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當時日本勞動力短缺,政府和企業都希望發展機器人,國民也都歡迎使用機器人。由於使用了機器人,日本也嚐到了甜頭,它的汽車、電子工業迅速崛起,很快占領了世界市場。
從現在世界工業發展的潮流看,發展機器人是一條必由之路。
沒有機器人,人將變為機器;有了機器人,人仍然是主人。
1.心存疑慮-機器人和人是否能友好相處
不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特種機器人(尤其是服務機器人)都存在一個與人相處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不能傷害人。然而由於某些機器人係統的不完善,在機器人使用的前期,引發了一係列意想不到的事故。
1978年9月6日,日本廣島一家工廠的切割機器人在切鋼板時,突然發生異常,將一名值班工人當做鋼板操作,這是世界上第一宗機器人殺人事件。
1982年5月,日本山梨縣閥門加工廠的一個工人,正在調整停工狀態的螺紋加工機器人時,機器人突然啟動,抱住工人旋轉起來,造成了悲劇。
1985年前蘇聯發生了一起家喻戶曉的智能機器人棋手殺人事件。前蘇國際象棋冠軍古德柯夫同機器人棋手下棋連勝3局,機器人棋手突然出現故障,向金屬棋盤釋放強大的電流,在眾目睽睽之下將這位國際大師擊倒。
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給人們使用機器人帶來了心理障礙,於是人們展開了“機器人是福是禍”的討論。
麵對機器人帶來的威脅,日本郵政和電信部門組織了一個研究小組,對此進行研究。專家認為,機器人發生事故的原因不外乎3種:1.硬件係統故障;2.軟件係統故障;3.電磁波的幹擾。
這種意外傷人事件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因為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有其不完善的一麵。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這種意外傷人事件越來越少。正是由於機器人安全、可靠地完成了人類交給的各項任務,使人們使用機器人的熱情才越來越高。
美國正在研究一種航天器內使用的機器人,計劃在兩年之後被宇航員帶入太空,做一些宇航員無法做到的事情,成為宇航員最得力的助理。這種機器人隻有壘球那麼大,可以對航天器中的生命維持係統進行自動監視、攝像和排除障礙等,同時還可以代替已損壞的傳感器完成監視任務。可以說,有了它,今後的航天器在太空中飛行將更加安全。
2.自我否定-“更深的藍”戰勝了什麼
北京時間1997年5月12日,當“深藍”將棋盤上的兵走到C4位置時,卡斯帕羅夫推枰認負。至此轟動全球的第二次人機大戰結束,“深藍”以3.5:2.5微弱的優勢取得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