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相濡以沫——機器人與人類(2 / 3)

“更深的藍”是美國IBM公司生產的一台超級國際象棋電腦,重1270千克,有32個大腦(微處理器),每秒鍾可以計算2億步。“更深的藍”輸入了一百多年來優秀棋手的對局兩百多萬局。

卡斯帕羅夫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棋手,在國際象棋棋壇上他獨步天下,無人能及。前世界冠軍卡爾波夫號稱是唯一能與他抗衡的棋手,但在兩人交戰史上,每次都是卡斯帕羅夫獲勝。可是,在臨近世紀末的1997年,孤獨求敗的卡斯帕羅夫不得不承認自己輸了,而戰勝他的是一台沒有生命力、沒有感情的電腦。也許這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可是,該件事使人類看到了一個自己不願看到的結果:人類的工具終於有一天會戰勝自己。

“深藍”和卡斯帕羅夫曾於1996年交過手,結果卡斯帕羅夫以4:2戰勝了“深藍”。

經過一年多的改進,“深藍”有了更強的能力,因此又被稱為“更深的藍”。“更深的藍”與一年前的“深藍”相比具有了非常強的進攻性,在和平的局麵下也善於捕捉殺機。

卡斯帕羅夫輸掉這場人機大戰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引出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部分人對此深感悲觀,甚至驚恐不安,就像一些人對克隆技術感到可怕一樣。另外一些人則隻是對這一結果感到不愉快,但他們認為這未必不是好事。

首先,比賽的結果不足以說明電腦就戰勝了人腦,因為電腦的背後上是一大批計算機專家。這些專家經過多年的努力,培養出來一個世界超級電腦棋手。電腦的進步表明人類對人腦的思維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科學意義上講,人機大戰隻是一項科學實驗。

其次,雖然電腦在棋盤上戰勝了人類,但這並不會封殺國際象棋藝術,相反許多棋壇人士從人機大戰中看到了國際象棋的新機遇。

他們認為,如果在今後的國際象棋比賽中,棋手們可以使用計算機,通過高科技手段檢驗我們認為天才而又過分大膽的棋招。

人類發明的機器可以分為兩類:“體能機器”和“智能機器”。

體能機器如汽車、飛機等,已經得到了公眾的讚許,但智能機器卻得到完全不同的反應。向來都自以為智商最高的人類,卻在智力遊戲中輸掉了。

機器人開始讓人類重新認識自己,在自我否定的同時,人類會更進一步地去開辟新的天地。

3.和諧相處——機器人是人類的助手和朋友

在科幻小說和電影電視中,我們對機器人作戰的場麵已不陌生。

機器人不外乎分為兩種,一種是人類的朋友,協助正義戰勝邪惡;另一種則是人類的敵人,給世界帶來災禍。

英國雷丁大學教授凱文·渥維克是控製論領域知名專家,他在《機器的征途》一書中描寫了機器人對未來社會的影響。他認為50年內機器人將擁有高於人類的智能。機器人在某些方麵確實比人類強,比如:速度比人快,力量比人大等,但機器人的綜合智能較人類還相去甚遠,還沒有對人類形成任何威脅。

但這是否說明人類永遠能控製或戰勝自己的創造物呢?現在還不得而知。這些預見從另一個角度給人們敲響了警鍾,不要給自己創造敵人。克隆技術的出現,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大多數國家禁止克隆人。對於機器人還沒有到這種地步,因為現在的機器人不僅未對我們構成威脅,而且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裨益。對於一些對人類有害,如帶攻擊武器的軍用機器人應有所選擇並限製起其發展,我們不應將生殺大權交給機器人。

隨著工業化的實現,信息化的到來,我們開始進入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創新是這個時代的原動力。文化的創新、觀念的創新、科技的創新、體製的創新改變著我們的今天,並將改造我們的明天。

新舊文化、新舊思想的撞擊、競爭,不同學科、不同技術的交叉、滲透,必將迸發出新的精神火花,產生新的發現、發明和物質力量。

機器人技術就是在這樣的規律和環境中誕生和發展的。科技創新帶給社會與人類的利益遠遠超過它的危險。機器人的發展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從工業走向農業、服務業;從產業走進醫院、家庭;從陸地潛入水下、飛向空間……機器人展示出它們的能力與魅力,同時也表示了它們與人類的友好與合作。

作為20世紀自動化領域的重大成就,機器人已經和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21世紀像其他許多科學技術的發明發現一樣,機器人也應該成為人類的好助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