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大風(3)(2 / 3)

公孫尨一直在看著前麵的火炬,到了後來,因為夜色越來越深,長久地凝視使得他雙眼枯澀,感覺刺疼,他不由眨了眨眼。

隻是一瞬間,一眨眼再睜眼時,他卻驚恐地發現,前麵那些火炬,竟然統統滅了……

他們此刻身處大營一裏半外的大片田地中,《禹貢》中說過,河內一帶“厥土惟白壤,厥賦惟上上”,肥沃的膏腴白壤繁衍出了茂密的粟米,莖稈足足有半人高……

而道路上,則橫亙著幾輛卸掉車輪的馬車……

前方火炬盡滅後,追兵們就成了天地間唯一的光亮,成了最顯眼的靶子,等公孫尨察覺不對,大喊:“速速滅火!”時,已經遲了。

下一瞬,弓弦和弩機機括的響動響成一片,數不清的箭矢從粟米地中射出,覆蓋了追兵的前列……

“是埋伏!”公孫尨隻記得自己喊了這麼一句,就被一支精準而沉重的箭射中銅胄,腦袋嗡嗡作響,倒在車中失去了意識……

……

時間回到數個時辰前,入夜後,趙無恤讓田賁去敵軍大營前挑戰,而他自己則帶著弓弩手和騎兵們在這裏設伏。

除了五百弓弩手和步卒趴在道路兩側的粟米地裏,騎兵埋伏在樹林邊。數百騎士坐在林間空地上,馬嘴被綁住了,所以不用擔憂戰馬會發出聲響,四周悄靜無人,隻有騎士們平靜的呼吸聲。

在這個沒用月亮的夜晚,弓手顏高可見遠近田野,林木、溪流。溪流嘩嘩作響,反射著淡淡星光光,顏高下意識地覺得涼涼的水氣拂麵:它們是從北方一處叫”百泉“的地方流淌而出的,那裏是一個險峻的峽穀,從太行山中奔騰而下的山泉水在那裏彙集,形成了一個湖泊。

可他這會兒沒有在魯國時跟隨夫子四處遊曆,觀賞景色的逸致,他一直在仔細觀察幾裏地外的敵營,觀察這處事先規劃好的伏擊點。

顏高的眼神不錯,其實今夜在此埋伏的人,都是夜間能正常視物的!

範、中行苦於軍中士卒多有”雀蒙眼“而盡量避免夜戰,其實趙軍也麵臨這一困難,不過對於東趙武卒來說,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

武卒的待遇很高,不單表現在衣食住行上,他們一旦得病,主君可是會請醫扁鵲的弟子們來延醫問藥的!

經過兩三年的發展,名為”靈鵲“的醫者組織已經在魯國紮下了根,扁鵲的得力弟子們遍布各邑作為主治醫生,而醫扁鵲自己則不再注重於一般的治病開藥,他開始鑽研醫理,同時試圖攻克一些疑難雜症。

他在一些地區遊曆時,發現當地的窮人中,有許多人的皮膚粗糙,患有“雀目眼”,扁鵲亦稱為“窮病”;當地的富人卻很少得雀蒙眼。

經過調查發現,富人多吃葷腥油膩、精米佳肴,乃至於各種時鮮水果。而窮人的食譜就有些單調了,尤其是缺少山地和樹林,很難再去狩獵采集的地方,吃的主要是是素食粗糧。

醫扁鵲認定,這種“雀蒙眼”和不同人群的食譜有很大關係,這個猜測得到了趙無恤的認可,而且直接就點出了關鍵點:“油脂和動物的肝髒!”

這時代已有不少動物內髒被做成美食,如周天子的食譜裏,就有一種“肝網油”。取一副狗肝,用豬的腸網油裹起來,那樣調好味,放在炭上烤,烤到焦黃即成,那噴香,那味道,簡直了……

扁鵲對趙無恤這種不學而知的能耐已經見怪不怪了,他當即在兵營中進行試驗,讓患有雀目的兵卒加餐狗肝、豬肝,隻用了月餘,雀目果然有所好轉!

自那以後,武卒們每一旬都能多開一次葷,吃的正是烤熟的豬肝狗肝,雖然每人都隻能吃上一小塊,但這足以讓他們感激涕零。

按照無恤提供的思路,扁鵲還發現了不少能治療雀蒙眼的食物,如枸杞、棗等,都能讓兵卒偶爾食用,最廉價的當然是開始在魯國廣泛推廣的北方大豆:戎菽!這東西則能天天吃。

在醫扁鵲的食療下,大半年過去了,武卒中的雀蒙眼病症大多得到了治愈,他們或許是這時代最敢於打夜戰的軍隊!

所以顏高的手下們此時也是耳聰目明,他趴得有些累了,便小聲問下邊:“什麼時辰了?”

底下有人答道:“旅帥,剛過了醜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