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經過大家的數月努力,書稿得以出版了。作為主持者之一,我甚感欣慰。

本書由課題組的老師和研究生共同完成。其中,我本人撰寫了以下四部分內容:導論一、導論二、第三單元研究一、餘論;周海燕協助我對全書作規劃及通稿,並撰寫了導論三、專題研究四,其中,後者是一篇長篇實證研究報告,但限於種種原因,此次未能列入出版內容;袁光鋒撰寫了第六單元的“傳播秩序的反思”“政治粉絲與公民文化:汶川地震中政治粉絲現象研究”二文,並協助我組織研討及全書修訂。其他正文部分都由課題組的各位研究生撰寫。

全書分工如下:

導論:通往公開之路:汶川地震第一份傳播學遺產,杜駿飛執筆;汶川地震的新聞學啟示錄,杜駿飛執筆;新聞權力的起與止——汶川地震災難報道的幾個倫理學思考,周海燕執筆;

第一單元:從汶川地震看政府、媒介與受眾:互動和平衡,張燕妮執筆;新聞從業者:專業主義考量,翁翩執筆;記者:倫理學反思,華婷執筆;網絡公民新聞的實踐及反思,劉陽執筆;

第二單元:“政府形象”的新聞建構,張翼執筆;企業形象的傳播學分析,韓金隨執筆;非政府組織形象的媒體呈現,甘彩霞執筆;公眾人物形象的多個案觀察,盧江蓮執筆;汶川地震中的公民形象——對中國內地主流報紙的內容分析,李利霞執筆;

第三單元:極限條件下的媒介競爭法則,杜駿飛執筆;深度與理性:報紙的獨特表現,遊益萍執筆;聲音的力量:汶川地震中的廣播議程分析,朱玲執筆;記錄汶川:電視媒體的核心地位,歐陽傑群執筆;新興的主流:解讀地震中的網絡媒體,徐晨慧執筆;被釋放的傳播力:手機媒體的影響力,劉暢執筆;

第四單元:網絡良民與網絡暴民:網絡參與者的群體呈現,朱萍、張瑞倩執筆;媒介素養的多維審視,彭執筆;汶川地震中的社會行動力研究,溫海玲執筆;

第五單元:汶川地震中的信息公開及其動力機製,黃淑貞執筆;汶川地震中謠言的傳播與控製,宋慶慶執筆;國際傳播中中國形象的“全景掃描”,李赫然執筆;

第六單元:傳播秩序的反思,袁光鋒執筆;公民社會的闡釋,吳芳、梁靖雯、劉丹、戴佳妮執筆;政治粉絲與公民文化:汶川地震中政治粉絲現象研究,袁光鋒執筆;媒體話語中的知識分子話語——以《南方周末》和《FT中文網為例》,黃榕、梁靖雯、吳芳、魏娟、袁仲偉執筆。

感謝為此項研究付出艱辛努力的老師和學生們。

感謝付出辛勤勞動的負責後期編輯工作的各位成員:周海燕、袁光鋒、黃淑貞、袁仲偉、梁靜雯、李蘭、劉丹、黃蓉、吳芳等。

感謝浙江大學出版社領導以及本書的編輯李苗苗,是他們的慧眼,推動此一研究成果得以社內重點選題的身份麵世。

本書作者隊伍中的大多數成員為年輕學者,他們擁有的是研究技能、學術勇氣和認真勤勉,但因時間和水平所限,想必書中謬誤難免,還望讀者不吝匡正。來信請寄: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江蘇,南京,漢口路22號,210093),或我本人的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杜駿飛

2008年10月記於源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