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故事
中國古代的偉大建築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長城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遼寧八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裏,約13300裏,在世上有“萬裏長城”之譽。
萬裏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建築,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現存的長城修建於明代,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穿越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8個省、市、自治區。修築長城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其主要目的在於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統一前北方互相爭鬥的諸侯小國各自建造的長城銜接起來,形成穿山越嶺的北方邊界的屏障,長達5000多公裏,是抵禦來自北方蒙古大草原上遊牧民族騎兵襲擊的壁壘,也是秦始皇自身權力和榮耀的一個有力證明。漢武帝也曾多次修築長城,用以保護河套、隴西等地,加強東西方交流,其長度達到了10000餘公裏。到明代,為防止前朝(元)殘留勢力南下,也不斷地修築北方長城,全長達7300多公裏,整個工程延續了200多年。在中國曆史的其他時期,統治者也不同程度地修築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公裏。因此,長城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裏”的偉大工程奇跡。2007年7月7日,長城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遠在公元前11世紀,中國西周就有“城彼朔方”的記載。公元前七世紀至三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吞並,形成群雄並立不斷混戰的局麵,各國在自己的邊境,先後築起長城以自衛。如楚率先在南陽地區築方城數百裏;齊則在山東從平陰到東海邊琅琊台築長城,又沿黃河故道築堤為城;中山、魏、韓、燕、趙、秦等國,各修築長城數百裏至數千裏。當時各國修長城總長已上萬裏,不過是分散各自獨立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方麵拆毀諸國間的長城,另一方麵為防北邊匈奴,又調動軍民上百萬人,命大將蒙恬督築長城,西起洮河沿黃河向東,再按原秦、趙、燕長城走向一直到遼東,綿亙萬餘裏,成為我國最早的萬裏長城。西漢時,北部的匈奴族更強盛,屢向南犯,漢朝除采取通好、和親及出擊等手段外,並著手大規模興築長城以固邊陲。除修繕秦長城外,西麵更增築河西、玉門關、居延澤等長城。北出雁門、五原陰山;東循燕秦長城,從遼東到最西的玉門關,長達兩萬餘裏,規模遠逾秦代。東漢初北防鮮卑、西防羌戎,又在西漢長城以內,大興障塞堠塢,總長也達萬裏以上。兩漢時期一北一南所築長城,是曆代規模最大的。此後,北方各族逐漸進入華北、關中,直至中原,建立起北朝政權,形成南北朝對峙的局麵。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先後在黃河河套以北,東至遼西地區,修築了多重的長城,縱橫交錯,總長也上萬裏。隋統一全國後,在黃河中上遊由雲中經五原、榆林、寧夏至隴西,築長城四五千裏,與北朝在東部的長城正好構成又一體係。
唐代國勢強盛,長城以北以西的各部族都歸附通好,因此未築長城,僅在陰山內建“受降城”三座,東西互距四百裏,並連以城障;在甘肅西部複築瓜州故城。這時,東部的高麗為了防唐,在我國東北由扶餘、開原、新賓至朝鮮大同江口築長城兩千餘裏。宋、遼、金時期,華北的燕雲十六州盡歸契丹、河西已屬西夏、北宋隻修治了雁門關險阻。以後遼金相繼強盛,深入淮漢以至江北,造成南宋偏安局麵,再無力去修築長城。北方遼金政權卻因與蒙古和其他各族間的鬥爭與矛盾,在今東北內蒙等地興築壕塹長城,總長也上萬裏,稱明昌長城,俗稱成吉思汗邊牆。明朝建立後,為防範元朝複辟及韃靼、瓦剌、女真、吐蕃等族騷擾,在北方不斷修築長城,並且為抗擊外國入侵,在東南沿海要地也零星築了一些長城。明長城之多,是曆代之最。主要長城從鴨綠江邊的九連城到甘肅的嘉峪關,全長15000餘裏。在北京和山西偏關間,分成南北兩道長城。在許多地段上長城除主城牆大邊外,還有二邊、三邊、外邊、內邊、護邊等多道的城牆,如雁門關外有大石牆3道、小石牆23道。其中從山海關到嘉峪關間的一段12700裏的主長城保存較完善,特別是山海關到北京周圍,經戚繼光重新督築過的長城最為壯觀。清朝初,在遼寧、吉林間築了有名的盛京邊牆(柳條邊),新舊邊牆總長2600餘裏。對古長城,也局部修繕了山海關、居庸關、雁門關、嘉峪關等關隘和長城的某些段落。中期以後就未再修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