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長城(2 / 2)

綿延萬裏的長城並不隻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係。這一防禦工程體係,由各級軍事指揮係統層層指揮、節節控製。以明長城為例,在萬裏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公裏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所經地形極為複雜,根據地形又采用了不同的奇特結構,充分展示了華夏祖先的聰明才智,在世界古代工程史上可謂罕見。長城在重要道口、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立關城,既便於交通,又有利於防守。在牆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強台,用於左右射擊。長城每隔一段距離,設有敵樓,用於存放武器、糧食和士兵居住,戰時用作掩體。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燧、烽火台,用於在敵人入侵時,舉火燃煙,迅速傳遞信息。城牆沿著山坡起伏延伸,穿過沙漠和沼澤。土製的牆以石頭為地基,表麵用磚塊貼飾。從瞭望台上能看到煙霧信號,而在晚上利用篝火,這樣消息能以罕見的速度橫越全國。

自修建以來,長城就在中國曆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長城的守失關係著許多朝代的更替,關係著中華民族的興衰。伴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役的發生,英雄人物雲湧而出,大大豐富了這座亙古建築的文化內涵。如戰國時代的趙國名將李牧,後代為紀念其功績,在雁門關修建了李牧祠,至今其遺址猶存。民間也流傳著許多關於長城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孟薑女哭長城,在山海關還建有孟薑女廟,前來參拜的人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