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電磁效應的發現——奧斯特
1777年,奧斯特出生在丹麥魯茲克賓城的一個藥劑師家庭,1794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學,1799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後到德國和法國遊學,受到康德和謝林關於自然力統一思想的熏陶。回國後,從事物理和化學方麵的研究。在康德哲學的引導下,奧斯特堅信電現象和磁現象有著共同的根源。於是,他開始了這一方麵的研究。
18世紀,富蘭克林發現的“萊頓瓶”放電能使鋼針磁化的現象對奧斯特啟發很大,他認為電轉化為磁是完全可能的,而如何來實現是最重要的問題。開始時,奧斯特根據電流通過直徑較小的導線會發熱的現象推測:如果通電導線的直徑進一步縮小,那麼導線就會發光,如果直徑縮小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磁效應。
奧斯特按照這一思路摸索了許多年,並沒有發現電向磁轉化的現象,但他並不氣餒,一直堅持進行實驗。1820年,奧斯特授命主持一個電磁的講座。一天晚上,他正在講課,“靈感”頓生,在講課結束時說:“讓我把通電導線與磁針放到一起來看看。”於是,他在一個小伽代尼電池的兩極之間接上一根很細的鉑絲,在鉑絲正下方旋轉一枚磁針,接通電源後,小磁針竟然微微地跳動了,而且還轉到與鉑絲垂直的方向。小磁針的擺動,對於聽課的那些人來說並沒有什麼,但對奧斯特來說卻具有重大的意義。盼望已久的現象,今天終於出現了。後來,他在試驗中改變電流方向,發現小磁針向相反方向偏轉,說明電流方向與磁針轉動之間有著某種聯係。
為了弄清楚這些現象,奧斯特做了大量的實驗。他把磁針分別放在導線的上方、下方,以此考察電流對磁針作用的方向;把磁針放在距導線不同的距離,以此考察電流對磁針作用的強弱;把玻璃、金屬、木頭、石頭、鬆脂等放在磁針和導線之間,以此考察電流對磁針的影響。
工夫不負有心人!1820年7月21日,奧斯特在發表題為《關於磁針上電流碰撞的實驗》的論文中,僅僅用了4頁紙就向科學界清楚地說明了他的這一實驗,向科學界宣布了電流的磁效應。在當時,這一發現引起很大的震動。這一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標誌著電磁時代的到來。為了紀念奧斯特的功績,人們把磁場強度的單位命名為“奧斯特”。
第十一節交流電
1.交流電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了電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電在農業、工業、家庭等的應用以及新能源的探索,而且還介紹許多關於電的趣味小百科,閱讀本書將帶給廣大青少年朋友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
交流電也稱“交變電流”,簡稱“交流”。一般指大小和方向隨時間作周期性變化的電壓或電流。它的最基本形式是正弦電流。
在我國,交流電供電的標準頻率規定為50赫茲。交流電隨時間變化,其形式多種多樣。不同變化形式的交流電其應用範圍和產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以正弦交流電應用最為廣泛,且其他非正弦交流電一般都可以經過數學處理後,成為正弦交流電的疊加。
正弦電流,又稱簡諧電流。我們今天所使用的交流電,一般是方向和強度每秒改變50次的。
在生活中,我們常見的電燈、電動機等用的電都是交流電。在實用中,交流電用符號“~”表示。
正弦交流電需用頻率、峰值和位相三個物理量來描述。交流電所要討論的基本問題是電路中的電流、電壓關係以及功率(或能量)的分配問題。由於交流電具有隨時間變化的特點,因此產生了一係列與直流電路區別的特性。在交流電路中使用的元件不僅有電阻,而且有電容元件和電感元件,使用的元件多了,現象和規律就複雜了。
2.交流電的火線和零線
零線始終和大地是等電位的。如果在0秒時與零線電位相同,火線上對地電壓為0;0.005秒後,火線上對地電壓達到最大,為高於大地311V;再過0.005秒後,火線上對地電壓又降為0;再過0.005秒,火線上對地電壓又降為最低點,低於大地311V;再過0.005秒,又重新上升到與零線電位相同,火線上對地電壓為0。
由此可知,交流電雖周期改變電流方向,但零線對地電壓始終是相同的,為0。接用電器後零線有電流,電流變化規律與電壓相同。
3.交流電的頻率和周期
頻率是表示交流電隨時間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即交流電每秒鍾變化的次數叫頻率,用符號f表示。它的單位為周/秒,也稱赫茲,常用“Hz”表示,簡稱周或赫。例如,市電是50周的交流電,其頻率為f=50周/秒。對較高的頻率還可用千周(kC)和兆周(MC)來表示。
1千周(kC)=103周/秒1兆周(MC)=103千周(kC)=106周/秒例如,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出的訊號頻率是20.009兆周,即它發出的是每秒鍾變化20.009×106次的交變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