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一章(1 / 2)

物質生產與人類自身生產之間的不平衡,自近代工業革命以來更顯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物質生產的作用超過人類自身生產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物質生產的作用的提高,男子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女性的作用在於發展和鞏固男性統治的利益基點。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物質資料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對社會曆史的製約作用隨著曆史時代的變化而具有變動性。恩格斯比較了史前史和成文曆史,指出史前史和成文曆史的根本區別,在於家庭的血族關係和物質的生產關係在其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在史前史中,家庭的血緣關係占據社會的主導地位,支配物質的生產,決定著社會的結構、社會製度的性質,“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愈受限製,社會製度就愈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係的支配。”在成文曆史中,物質生產是全部社會的基礎,不僅支配著家庭製度,而且構造了新社會結構、社會製度。隨著生產的發展,私有財產製度和國家的出現,“在這種社會中,家庭製度完全受所有製的支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頁。在恩格斯看來,社會基礎由家庭血緣關係轉變為物質生產關係,是人類曆史經曆的一次徹底的變革,變革的結果是了以血族團體為基礎的舊社會被以地區團體為基礎的新社會所取代,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從此自由開展起來,國家便隨之形成並日益鞏固起來,父權製社會以經濟利益為核心,充滿了矛盾和對抗。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部落共同體這一最原始的社會生產形式的考察,說明人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製度的性質取決於人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向物質生產占支配地位的轉變過程。部落共同體的形成,以血緣或地域為基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尚未脫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緣的聯係臍帶;人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製度的性質決定於人類自身生產的血緣關係,處於家庭關係和由家庭擴大而成的部落關係中;分工和交換很不發達,一切以自給自足為基本特征,生產的直接目的是為了直接消費,即使用價值,而且生產非常有限,人在這種狀態下生產的東西不多於他直接的需要,他需要的界限也就是他生產的界限。古代在非常狹隘的規定上把人當作生產目的,“因此,古代的觀點和現代世界相比,就顯得崇高得多。

根據古代的觀點,人,不管是處在怎樣狹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規定上,畢竟始終表現為生產的目的;在現代世界,生產表現為人的目的,而財富表現為生產的目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6頁。隨著物質生產從作為人類自身生產的手段轉化為整個社會生產的目的,人不再表現為生產的目的,財富成為生產的目的。人不再成為生產的目的,人被物的力量所統治,人類自身生產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一開始就納入曆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係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活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增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家庭。這個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係,後來,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關係,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頁。

第二,人類自身生產屬於家庭生產、屬於私人領域。社會總生產由社會性生產和家庭生產組成。女性從事家庭生產的任務如人類自身生產、家務勞動等,男性從事社會性的物質生產。女性是人類自身再生產的直接載體,為了人類社會的繁衍,為了新生命的哺育,女性付出了體力,付出了精力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女性的家務勞動在社會總生產中也占有相當的貢獻。1995年聯合國人口報告和人類發展報告分別指出,婦女完成2/3的工作時間,但隻得到1/10的收入和擁有不到1%的財產;婦女服務於家務勞動照料兒童、農業生產等方麵的隱性貢獻每年高達11萬億美元。盡管女性對於人類社會的繁衍是如此重要,女性的家務勞動對於社會的貢獻如此之大,但由於生育及家務勞動的自然性和非商品性,使得它們被排除在社會總勞動之外。恩格斯在論及原始社會時發現,產品交換少、私有財產和階級不平等沒有得以發展的社會裏,家庭的私人活動與公共的社會活動是重合的,兩性之間是平等的,甚至婦女的地位相對較高;盡管也存在著兩性角色的分工,但不存在賦予男性特權的性別等級製。隨著私有製的出現,剩餘產品的增多,公共領域的活動與私人領域的活動出現分離,生產屬於公共領域的活動,而人類的繁殖等屬於私人領域的活動,賦予公共領域的活動以較高的價值,私人領域的活動以較低的價值,生產活動是屬於公共領域的活動,是男性領域,繁殖活動屬於私人領域的活動,是女性的領域,隨著生產的重要性超過了繁殖的重要性,婦女喪失了權力、成為被統治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