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膚紅斑
酷似灼傷性水泡。壁薄、內含透明漿液、皰周無紅暈,數周內自愈,但可反複出現。
2.皮膚瘙癢
全身或局部皮膚幹燥脫屑,劇烈瘙癢。女患者以陰道瘙癢更為多見。
3.頸部毛囊炎
後頸枕部出現膿頭痱子樣的炎症,有觸痛。可自愈,但常此起彼伏。
4.出汗異常
多汗(多見於上肢或軀幹)或少汗(多見於下肢或軀幹),甚至有隱性者汗液淋漓。
5.足部壞疽
患者足部痛,溫覺消失,易發生感染,難愈合,甚至發生足穿孔症。
6.黃色瘤
可以見到成群突發的黃橙色小結節或小丘疹,周圍有紅暈,伴有瘙癢。
如發現上述症狀其一者,就要警惕糖尿病,應及時進行檢查,抓緊治療。
糖尿病的“黎明現象”
淩晨剛醒便感到饑餓難忍,心慌不適,疲乏無力。進食後,症狀有所緩解,但仍有口渴多飲情況。
這提示患有糖尿病的可能。因為糖尿病往往在淩晨發生血糖濃度突變,出現清晨饑餓、心慌、口渴等症狀,稱之為糖尿病“黎明現象”。
冬季謹防糖尿病
第一,注意保暖。
天氣驟然變冷,人體會發生一些生理反應,引起血糖、血壓升高,易誘發心肌梗塞、腦溢血等。因此,應注意禦寒保暖。
第二,注意飲食。
冬天人們食欲大增,會導致血糖升高。因此,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製定科學飲食方案。
第三,防止感染。
注意皮膚、口腔的清潔衛生,經常洗澡、刷牙漱口,積極治療呼吸道炎症、皮膚破損及牙病等,以防誘發更為嚴重的並發症。
第三,適當運動。
適當運動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對調節血糖、穩定病情十分有益。
第四,注意護腳。
注意為足保暖,不能凍傷,睡前溫水泡腳,注意修剪指甲。鞋子應軟硬適度,經常換襪子,保持腳清潔、幹燥,以防足部感染。
腫瘤
早期腫瘤的自我診斷
腫瘤的防治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出現刺激性幹咳、痰中帶血等,應警惕肺癌的可能,尤其是長期吸煙者應更加注意;短期內有進行性吞咽困難者,應提防食癌;對於原因不明的上腹部不適、食欲不振、消瘦等表現,要考慮胃癌的可能性。
胃潰瘍患者,症狀失去原有的規律性,並進行性加重,應考慮胃潰瘍惡性變;短期內出現肝區痛、消瘦、進行性肝腫大,應排除肝癌的可能性。
年逾40歲,突然出現黃疸,應排除胰頭癌、膽管癌的可能性;出現無痛性、間歇性血尿,反複發作又可自行停止者,應考慮腎癌、膀胱癌的可能性,尤其是男性。
另外,當體表某一部位出現腫塊,特別是較硬而不疼痛,或觸到淋巴結腫大者,應考慮腫瘤的可能性。
乳腺癌的高發因素
乳癌主要發生於青春期以後的婦女,40~50歲為多發年齡段,其發病率與卵巢功能、遺傳因素、婚產及哺乳等因素密切相關。當具有以下因素時,患乳腺癌的機會要較一般人多,應特別引起警惕。
1.13歲以前即有月經初潮或至50歲還未停經者。
2.直係親屬中有乳癌家族史者。
3.獨身未婚婦女。
4.婚後沒有生育的婦女。
5.生育後未哺乳或哺乳期過長或過短者。
6.一側已得過乳腺癌者。
7.乳腺因各種原因多次接受放射線者。
8.高齡孕婦。
9.曾患乳腺囊性增生者。
10.曾患功能性子宮出血或宮體腺瘤者。
11.免疫能力有缺欠者。
癌腫的皮膚症狀
癌腫發現早期,可出現皮膚瘙癢。在癌腫接受治療以後,瘙癢會消失。如複發或轉移,瘙癢可再度發作。所以,皮膚瘙癢有時是癌腫的一個征兆。
據調查,大約有30%左右的患者,起病時有瘙癢。除了淋巴瘤和白血病較常見外,其他不少癌腫,如胃癌、食管癌、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也會出現瘙癢。肝癌、胰腺癌、膽囊癌等也常有瘙癢,但一般都同時出現黃疸,這種瘙癢是由黃疸引起的。
當出現久治不愈的瘙癢,要進一步查明原因,以防為癌腫所致。
大腸癌的預防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其報警信號是大便習慣改變和性狀改變,如腹瀉、血便、便秘、便條變細、腸梗阻等。
發生大腸癌的原因,與食物成分有一定的關係。
高脂肪飲食容易導致癌變。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可使大腸癌發病率降低。因為食物纖維可使糞便量增加,促使腸蠕動加快,使腸腔內致癌物質加速排出,減少致癌物質與腸壁接觸的機會,並減輕對腸壁的刺激作用。
另外,大腸癌還與大腸慢性病有關。因為。炎症和機械刺激是造成癌的誘因。
預防大腸癌要注意飲食成分,注意個人衛生,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要及時發現大便異常,及時檢查。
結腸癌的早期發現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結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如果能在早期發現並清除掉癌變組織,術後壽命幾乎不會受太大的影響。
因為結腸癌多會導致大便的異常,要早發現結腸癌,就要了解自己的排便習慣,一旦習慣突然發生了變化,最好查清原因,以防結腸癌的可能。
比如,大便最近突然變稀,或忽然變得非常幹燥;排便次數出現了變化,從每天一次變成兩三次,或是反之。
總之,排便和平常規律不一樣了,最好要小心,到醫院檢查是比較妥當的選擇。當出現血便或是黏液便,不要總認為是痔瘡在作祟,很可能就是結腸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