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節 改製和科舉(下)(1 / 3)

要知道在當時的社會,寒門學子要想當官的話就必須經過世家大族或者門閥勢力的舉薦,否則根本就不可能當官,就算是當了官這個人也是為所推薦他的世家服務的,在當時人們的心理,家族是第一位的然後才是國家,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可以拋棄一切。這也是為什麼荀家的弟子那麼出名但是也要分仕三家的原因。

在秦朝以前,中國社會采用分封製,選士也依靠世襲製度。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穩定的製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製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

到了漢朝,分封製度逐漸被廢,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皇帝為管理國家,需要提拔民間人材。當時采用的是察舉製,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察舉製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製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製,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兩晉以及南北朝時均是沿用此製。九品中正製是察舉製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這製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到了隋朝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製度正式誕生,科舉是曆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製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製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所以說,科舉的出現所代表的價值就在於公平的原則,當然也有很多人把持著科舉考試,使得很多人都成為其門下弟子,更有甚者出現了滿朝文武盡出其門下,弄得皇帝很是不安。但是不管怎麼說,中國的科舉製亦堪為教育製度典範。

產生於等級森嚴地君主時代地科舉製度。是當時麵向社會,不分貧富貴賤,通過特定的考試擇優選才的一種受人讚揚的製度,是一種公平競爭地製度。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強調憑才能而不是憑出身選拔官吏地製度,作為一種人才選拔製度,科舉製實行之早、延續之久和影響之大,在世界曆史上絕無僅有。

可以說後世地官吏使用製度,亦是如此。且不說中國,但說整個世界。中國科舉製度展現在世人地眼前之後,在西方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地反響。要求向中國學習,實行公開競爭,通過考試擇優錄用文職官員地呼聲越來越高,終於形成一股浪潮徹底衝滌改革了西方各國授官賜爵時任人唯親、濫用職權地現狀。

一七九一年,法國於第一次大革命期間開始實行官方文職考試。一八零零年,德國也實行文官考試製度。一八三八年,英國倫敦議會確認,中國的科舉製是“值得仿效的”。一八七零年,英國樞密院規定,凡進入行政機構工作者都必須經過競爭性考試。一八八三年,美國國會通過行政改革議案,實行文官考試製度……

爾後,西方各國都步法、德、英、美等國後塵,以中國科舉製為藍本,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通過考試選拔公職官員地製度,並將其運用於其在東方地殖民地,從而使這源於中華的古老文明普及到全世界。

科舉學地產生和發展,源自政治需求的內在需要和人材需要製度改革的外在環境需求。雖然科舉製度後來被廢止,但科舉時代形成的一些觀念和做法卻仍存活於現實生活中,不論是初考、中考、高考、公務員考試等事實上都是科舉在今天的曆史條件下發展演變的新形態。

在中國曆史上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製度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寶貴教訓,對中華民族的今天和未來都具有不可磨滅的價值。東方劍知道自己若是貿然拿出科舉製度,雖然會受到那些寒門庶族的熱烈歡迎,但是,肯定會受到那些世族門閥的強力打擊,在自己的實力還沒有達到可以決定一切的時候,自己是不能將之拿出來的,現在也就是和賈詡說說,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說服自己麾下的那些個來自豪門大族的世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