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一節 改製和科舉(下)(2 / 3)

同時,由於幽州的世家門閥被東方劍的血腥殺戮所迫,紛紛逃離幽州,所以現在幽州的豪門大族遠遠沒有其餘地方的多,也沒有了中原其餘地方世家門閥強勢,再一點,幽州如今辦學成風,同樣也有了一定的基礎,這樣一來,作為補充作用的科舉製度也就有了它得以發揮作用的土壤和空間。現在唯一可慮的就是如何在冀州甚至在其餘各州實施。

賈詡聽完了東方劍關於科舉製度介紹後道:“這是一個好的製度,隻要這個製度實施那麼我們就可以打破有世家大族所把持的人才製度,將天下的寒門士子以及所有不得勢的士子全部聚攏到我們身邊,那將是一股很可怕的力量呀?”

東方劍道:“不錯,但是現在卻不是實施這個方法的最佳時機,我們現在也隻能在幽州境內實施,就是冀州都不能輕易開啟呀。”

賈詡深表讚同道:“主要問題是,咱們沒有絕對的勢力,如果等咱們拿下並州和長安後,那我們就可以不用管其餘諸侯以及那些個世家大族的意見了。”

“現在我最擔心的就是元浩和公達他們有什麼不同意見,所以你要相辦法說服他們,將我的意思告訴他們,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東方劍深重的說道。

“主公放心,詡相信他們都是支持主公的,畢竟他們也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也知道大漢的最大的問題出在哪兒。”賈詡說道,“主公這樣的考試要怎麼考,我們總不能讓天下所有的人一起考試吧?”

東方劍道:“你說的這個問題我早就考慮過了,我們首先在我們所控製下的各郡縣設立學校,當然了要想進入學校讀書混日子的人必須先參加一場進校的統一考試,一般每年一次或者兩次,我們可以稱其為童試,童試錄取者便可到學校裏進行學習,我們稱他們為秀才。”

“這童試是無關輕重的,不過卻是咱們選人的起點。接下來便是科舉製度的三場關鍵性考試,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秋季在各州治所舉行一次,我們也可稱為大比,均由本州秀才參加,考中後便稱可為舉人,第一名則稱為解元。會試則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幽州咱們派人監督下舉行,會試隻有舉人可以參加,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則稱會元。殿試則是由我親自主持的考試,地點暫時就安置在北平城內的文學院的大禮堂內。同樣殿試也隻能由貢士參加,取中後稱為進士及第。其中進士前三名則分別稱為狀元、探花、榜眼,對於他們我們還要在對其進行各方麵的考核,等考核完畢而且合格我們可對其委以重任,其餘的同樣在考核合格後,則發往各州或各縣和各部任職。”

“這製度好處有三,一是選人不再由某個人說得算了,而是經由層層篩選,相當公平、公開及公正。二是排除所謂的門第之見,給了所有人一個公平的機會,就算是鄉巴佬隻要他願意,一樣可以參加考試,考中了狀元一樣可以當官。三是由於老百姓知道讀書就有可能當官,便會發了瘋地去讀,這樣對普及文化知識也有一定的好處。至於壞處嘛,主要還是在考試內容上,這考試內容若老是考四書五經,那學子們自然隻對四書五經感興趣,對別的知識就根本不會去涉獵,這樣的人才要來也就沒什麼用處了,所以我們還要對他們進行各方麵的考核,這也就是我設立各院校的意思。再一個就是作弊,若是考試時出現營私舞弊,那這場考試也等於白考了,因此考官的人選便顯得尤為重要。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讓一個人同時監考好幾屆的考試,否則則會出現結黨營私,滿朝之上同處一門的後果。”好在現代時電視劇大多是清宮劇,裏麵或多或少的都會涉及到科舉製,東方劍耳濡目染,對其自然是略知一二,因此說出來時不假思索,張口便來,當真有如滔滔江水一般綿綿不絕。

原來選人都是由所謂的名人來推薦,某名人說你算是人才,你就是人才,不是也是,反之若某名人說你不是人才,你便不是人才,是也不是,因此真正的人才往往因不慣巴結權貴而埋沒鄉裏。而科舉製的優越性就在於徹底地將這層窗戶紙給捅破了,隻要你自信才華出眾,不管身份地位,有錢沒錢都可參加,考中了一樣可以做官,這其實就是科舉製曆經千餘年長盛不衰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