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七節 黑山軍歸降(1 / 3)

公元192年,初平二年七月,一代梟雄公孫瓚死了,死在了幽州軍大將太史慈的手裏。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隻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來跟盧植於緱氏山中讀書,粗通經傳。後又被舉為上等郡吏。劉太守因事犯法,發配日南。當時法律不許部下隨檻車同行。他就化裝成侍卒,帶上劉太守日用品,駕車護送。行前,他跪在祖墳前說:“昔為人子,今為人臣,我應隨劉太守到日南去。日南瘴氣彌漫,我恐怕回不來了,在此我就向祖上辭別了。”他慷慨悲泣,拜罷起身而去,圍觀的人無不感歎。後在途中劉太守獲得了赦免。公孫瓚,書佐出身,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少數民族,做戰勇猛,威震邊疆。

在三國演義中,所表現出來的公孫瓚是非常好戰的,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少數民族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路諸侯。後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因其隻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於自己修建的易經樓之中,引火*,勢力被袁紹吞並,隨而成就了袁紹。

但是現在的他,卻是死在他的老冤家東方劍的手上,從東方劍道幽州的第一天起,雙方都在互相惦記著對方,最終東方劍勝出了,而他也被遷到了並州。他與東方劍的恩恩怨怨也隨著他的死徹底的結束了,曆史上的他是一個為了抵抗外族侵略的而誓死的英雄,但是在現實中他雖然也是一個英雄,但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聯合外族攻打幽州,準備將幽州的萬裏河山送於敵手。雖說他的陰謀沒有得逞,但是照樣為他的曆史留下了罵名。就像後人對公孫瓚的評價是的:瓚遂驕矜,記過忘善,多所賊害。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裏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公孫瓚死去的消息傳到並州各地後,並州各地的大小官吏紛紛遣使向東方劍投降,使得東方劍在短短的十幾天的時間裏就將北地三州中的並州囊括於手中。這樣一來東方就成了轄地三州的大漢第一諸侯,統領北方三地,傲視群雄。

同時東方劍在十幾天的時間裏拿下並州的消息傳出後,天下嘩然,均認為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兗州,曹操的將軍府。

曹操對著自己麾下的文臣武將道:“你們說說,東方劍的勢力難道真的那麼強嗎?居然能夠在短短的十幾天的時間裏拿下並州,要知道並州之地也是我大漢出強兵的地方,就算是公孫瓚是個廢物他也不可能敗得這麼快,更何況公孫瓚征戰北地多年,能夠令外族望而生畏之人怎麼可能是一個廢物。”

曹操的話剛說完,郭嘉接口道:“主公說的不錯,雖說公孫瓚此人瑕疵必報、胸無容人之量、目光短淺、剛愎自用,但是這些都無法掩飾他在軍事上的才華,據嘉所知公孫瓚此敗,並非是敗在了戰場上而是敗在了戰場外。”

曹操看了眾人一樣,看到荀彧等謀臣的眼中流露出一絲讚同的意思,他就知道荀彧等人肯定是知道什麼了。曹操疑惑的道:“戰場之外。”

“不錯,公孫瓚就是敗在了戰場之外。”郭嘉解釋道,“如果嘉沒有猜錯的話,早在丁原為並州刺史的時候,他就在打並州的注意,這一點兒從張奐能夠背棄丁原而降公孫讚,而後背公孫瓚而投東方劍,我們就不難看出張奐恐怕早在很久之前就是東方劍派到並州臥底的。”

頓了頓郭嘉接著道:“東方劍早在拿下冀州的同時,就派遣周瑜攻擊壺關和箕關,為的就是據此二關防止公孫瓚趁冀州未穩之際遭到攻打。而周瑜不愧是東方劍一手調教出來的,從他奇襲二關和他以前的一些戰績我們不難看出他是難的一見的帥才。而此次有他親自守壺關,就可以看出此戰公孫瓚已經敗了,事實果然如此。雖說此戰之中根本就沒有看到東方劍的人,可是我們仔細的想想就可以看出,這場戰爭的全部的過程都隱藏著東方劍的身影,從張奐的背叛到張揚的投降,從西涼軍的忽然撤軍道公孫瓚的敗亡,沒有一處沒有他的身影。”

荀彧接口道:“不錯,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戰東方劍將陰謀與陽謀運用的是爐火純青,他安排張奐臥底可以說明他的陰謀,而他讓呂布這樣的大將去做說客可以想見他不會拘泥於方式方法。而他在西涼陳兵,迫使董卓調回已經到達並州的軍隊,可以看出他的陽謀也是很厲害的,所以此戰公孫瓚敗的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