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也道:“別說公孫瓚了,就是操麵對著層出不窮,一環套一環的計策,陰謀與陽謀的結合,也可能是防不勝防呀。”
程昱道:“東方劍此次計策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周瑜死守壺關。”
郭嘉道:“沒錯,如果不是周瑜以身犯險,以自己引誘公孫瓚毫無顧忌的攻擊,公孫瓚就不能敗得這麼慘。”
曹操聽完後感慨道:“一個統軍大將為了計劃的成功甘冒奇險,而且此人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將之才,可惜這樣的人不能為我所用呀。”
郭嘉道:“從這場戰爭中我們不難看出東方劍最擅長就是用間,所以主公應該下令在自己的地盤內和軍隊中清查異己分子,決不能讓公孫瓚的悲劇在咱們的身上發生。”
郭嘉的話,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鳴。會後曹操果真在自己的領地和軍中掀起了一場清查異己分子的行動,還別說還真讓曹操掀出不少的各地諸侯在自己地盤和軍中安排的情報人員,當然了依著曹操的性格這些人當然是全部的離奇失蹤了。
就在曹操等人正在為幽州軍的事情煩心的時候,駐守在黑山的黑山軍收到了東方劍派人送去的一封信,信中隻有一句話六個字,那就是:要麼戰,要麼降。雖說隻有短短的六個字,但是信中所透露出來的霸氣是個人就可以看得出來的。要是擱以前的話黑山軍的諸位很有可能會大罵一聲後,不再想這件事。但是現在發出這封信的卻是北地三州的最高統治者,他手下的幽州軍戰鬥力之強天下罕見,現在他們又是下大勝之威而來,如果自己等人真不投降的話,那麼自己很有可能會成為他們的刀下之鬼,如果說是別人的軍隊自己等人可以不放在眼裏,可是現在來的人可是威震天下,自從組軍一來,還未嚐敗績的幽州軍,就憑自己這麼點兒能是人家的對手嗎?黑山軍的首領張燕決定召集自己麾下的幾位大將一同商議此事。
東漢末年的黑山軍形成於黃巾起義被東漢政府統治瓦解的大環境之下。冀州作為黃巾軍起義的首發地,各地的政府機構幾乎一時被黃巾軍所摧毀,這為黑山軍的形成提供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在黃巾軍起義的同時,黑山軍的主要首領博陵張牛角、常山張燕就已經聚眾起事,隻不過規模較小,“在山澤間轉攻”而已。黑山軍真正形成規模並對東漢政府構成威脅是在中平二年二月。對於此時黑山軍的具體情況,《後漢書?皇甫嵩傳》載:“自黃巾賊後,複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哂之徒,並起山穀間,不可勝數……各有所因。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賊帥常山人張燕……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穀寇賊更相交通,眾至伯萬,號曰黑山賊。”由此可知,黑山軍的活動區域是在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等地太行山脈的諸山穀之中。黑山則位於太行山脈的南端,故史書稱之為黑山軍。
在三國誌中曾經記載,黑山軍的首領各部渠帥多來源於社會的下層,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組織結構也不向黃巾軍那樣嚴密,但是其軍事實力較強,隊伍人數達數十萬,並且以太行山脈為根據地,其領導人善於根據當時關東的政治形勢的變化而決定自身的政治取向,善於利用太行山的有利地勢而采取靈活的組織方式和戰術,因而使得黑山軍得以在袁紹、公孫瓚、曹操等軍事集團中縱橫捭闔,成為影響關東地區各軍事集團勢力消長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其“聯公製袁”的政治策略,則成為袁紹與公孫瓚長時期相持不下,曹操勢力得以趁勢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可以說黑山軍事中平元年至建安十年一股對北方政局產生較大影響的政治軍事力量。
當張燕將東方劍所帶來的消息告訴他們的時候,各人的表情完全的不一樣。要知道張燕雖說是在場諸人共同推選出來的首領,但是這麼大的事還是不敢私自做主。現在的黑山軍分成了三幫,以於毒為首的原先跟隨張牛角的舊黑山軍派,一部以張白騎和白饒為首的後來才上山的新黑山軍派,第三就是以張燕為首的拍派係,其中以張燕控製的屬下是最多的,大約有三分之二之多,領軍的人物都是張燕這些年來所親自提拔的將領對張燕是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