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三種蕪菁(1 / 3)

我對蕪菁科這類奇特的寄生蟲描述得不完整。它們當中的西蕪菁和短翅蕪菁像小虱子一樣,藏在各種食蜜類昆蟲的毛皮裏,借此混進蜂房,殺死蜂卵,吃掉蜂蜜。在離我家不遠處,我意外地得到一隻擬蛹,它告訴我,用統籌歸納法往往會出錯。根據此前我們得到的材料,我似乎確定 :在法國,所有芫青科寄生蟲都以食蜜類昆蟲儲存的蜜為食。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歸納,並且很多人都毫不懷疑地接受這一歸納,也包括我。當我們想歸納一個法則時,我們應該憑借什麼呢?我們以為自己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事實上卻跌落到錯誤的深淵。蕪菁科的法則應從統籌歸納中排除出來,在這一章我將證明。

1883 年 7 月 16 日,我和兒子埃米爾挖掘著沙土堆。在此之前,我在這裏觀察了弑螳螂步甲蜂的勞動和捕獵。我是要收集幾隻掘地蟲的蛹房。我用小鏟挖出了許多掘地蟲的蛹房,就在這時,埃米爾給我一個陌生的東西。我正忙著收繭,也沒細看,順手就把這個東西放進箱子裏。我們走在回家的路上,挖掘的熱情慢慢地消退,在我的頭腦中突然浮現了剛才與繭一起放在箱子裏的那個陌生的東西。是不是呢?難道不是嗎?是的,正是它。

我自言自語 :“我親愛的兒子,你剛才發現了一個寶貝—蕪菁科的擬蛹。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資料,又會填補昆蟲奇怪的檔案上的一處空白。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好東西。”

於是,我馬上拿了出來,除去上麵的泥土,認真地觀察。這是一隻貨真價實的某種蕪菁的擬蛹,並且是我從未見過的。但是,我對它們早已爛熟於心,絕不會張冠李戴,我現在看到的是一種和西蕪菁、短翅蕪菁類似的昆蟲。此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它是在步甲蜂的巢穴發現的,這暗示了它的習性會截然不同。

“天太熱了,我們已經很累了,我可憐的孩子!但是顧不了這麼多了,我們原路返回吧。我要找到擬蛹前的幼蟲和擬蛹形成的成蟲。”

我的激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我們發現了大量的擬蛹,還發現很多吃著螳螂的幼蟲,而這些螳螂正是步甲蜂的屯糧。擬蛹真的是出自這些幼蟲之手嗎?我對這種觀點尚有一絲懷疑,隻有通過家中的飼育才能撥開雲霧見月明。我沒看到成蟲的蹤影,讓我不能了解它的特性。

我期望將來家中飼育出來的成蟲能提供這些資料。這就是在沙地的第一條溝裏得到的收獲。下麵的挖掘隻是增加了數量,但並沒有新發現。

現在我開始進行觀察。首先觀察這個讓我醒悟的擬蛹,這是一個失去活力的身體:僵硬、蠟黃、光滑、有光澤、在頭那一邊彎曲成鉤形。

在高倍放大鏡下,能看到它的皮膚上長滿了很小的略微突出的點,比體內光亮。它連同腦袋一共有 13 個節,背凸腹平,背腹麵被一道鈍棱隔開。3 個胸節各自都有一對小小的深紅褐色錐形乳突,將來會發育成腿。氣門一目了然,是一些顏色更深的紅褐色的點。最大一對氣門在胸腔第二節上,也幾乎就在與第一節連接處。剩下還有 8 對氣門,最後一個腹節沒有,其餘每個腹節上各有一對,共有九對,第八腹節上的是最小的一對氣門。

肛門沒有特別之處。頭部長了 8 個深褐色的圓錐形結節狀隆起,像腿上的結節。其中 6 個分布在頭的兩側,剩下兩個長在麵部,跟兩側的相比,這兩個是最有力的,毫無疑問是大顎的雛形。這個器官生長發育過程中,長度變化較大,在 8~15 毫米範圍內 ;寬度變化在3~4 毫米。

從總體上觀察,它和西蕪菁、短翅蕪菁和帶蕪菁擬蛹具有相同的特征 :棗色或紅褐色堅硬的角質外皮、稍微的隆起頭部模型、胸腔凸起和氣門分布。因此,我非常肯定地確信 :這些寄生蟲屬於蕪菁科。

當時,幼蟲正在步甲蜂洞裏大口大口吃著美味的螳螂,我記住了它的體征。它光禿禿的、沒長眼睛、又白又軟,身體彎曲度很大。它的體貌像某種象蟲科的幼蟲,再確切點,跟我在《自然科學年鑒》裏提供圖片的痕短翅蕪菁的二齡幼蟲相像。我把痕短翅蕪菁的圖片大幅度縮小,差不多就成了蕪菁科幼蟲的肖像。

粗粗的微微紅褐色的頭 ;強壯彎成尖尖鉤形的大顎,末端呈黑色,根部是深紅褐色 ;很短的觸角有 3 個關節,第一節粗大並呈球狀,中間的呈圓柱形,最後一節像一段截柱,嵌在大顎旁邊 ;頭下麵是界線明顯的 12 個體節,其中第一個胸節最長 ;淡紅褐色的背部,從第十節開始向後逐漸縮小 ;背麵與腹麵被一層齒狀物隔開。

短白、透明的足端長了一個小小爪 ;中胸的一對氣門大約在與前胸的分界線上 ;8 個腹節各有一對氣門分布兩邊,跟擬蛹一樣,小小紅褐色的氣門很不易辨清。幼蟲的體型有大幅變化,均長 12 毫米,寬 3 毫米,也和它要變成的擬蛹一樣。

6 隻弱小的短足,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們可以抱住螳螂,放置在大顎的下麵,然後幼蟲就可以側身躺臥,隨心所欲地吃著美食。

另外,腿還可以走路,比方說我書桌的堅硬的表麵上,幼蟲腆著肚子,挺得筆直的身子,怡然自得地邁著小碎步。但在精細的流沙上,幼蟲就會變得步履維艱,必須把身體呈彎月狀,仰麵或側身移動,借助大顎刨沙,簡直就是在匍匐前進。但是如果有一堵牆做依靠,它還可以遠行。

我把幼蟲放在一個用紙隔成幾個小房間的盒子裏。每個房間與一個步甲蜂的蜂房一般大小,上麵鋪著一層柔軟精細的沙子,沙子上放著一堆螳螂和幼蟲。原本我想把這些幼蟲單獨隔離起來,每隻放在獨自的房間裏用餐,然而結果卻出現了好幾次混亂。前一天早早就吃光了提供食物的幼蟲,第二天居然跑到了別人的房間,和它的鄰居共享美餐。這家夥應該是翻牆或者打通了一道缺口。從這一點上可以判定,幼蟲不像吃條蜂蜜餅的西蕪菁和短翅蕪菁那樣老實不動。

我想在步甲蜂的洞裏也是如此,幼蟲吃完這個蜂房裏的螳螂後,就會跑到另一個蜂房去,直至吃到腸滿肚圓。它一般在地下不會走得太遠,但還是會光顧鄰近的幾個蜂房。我提到過步甲蜂儲存的螳螂數目差異很大 :孱弱侏儒的雄蜂蜂房裏螳螂數目自然少,而雌性的蜂房裏則食物充足。遇到瘦弱的雄性幼蟲也許會在一個房間裏吃不飽,因此必須到別的房間補充。如果遇到有豐盛食物的房間,它就會得到足夠的營養,發育得很強壯 ;而如果轉悠了半天一粒糧食都沒找到,它隻好餓肚子,所以會長得很瘦小。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幼蟲或是擬蛹相互間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在長度上就有兩倍甚至兩倍以上的差別。

因此,幼蟲在蜂房裏找到的食物多少,決定了幼蟲生長發育的好壞。

我至少看過幼蟲在活動期中進行的幾次蛻變中的一次。蛻去外衣後,昆蟲又恢複原先的樣子,體型沒有改變。蛻完外衣後,它又重新接著用餐,它用腿繞住一隻螳螂,開始大口大口地咀嚼它。無論幼蟲蛻皮一次還是不止一次,這種簡單的蛻皮與高級變態沒有相同之處,而變態能徹底使昆蟲改頭換麵。

在盒子裏進行了十幾天的飼育後,我完全可以肯定把這些吃螳螂的幼蟲看成擬蛹的締造者是準確的。為了這個擬蛹,我煞費心血。我給幼蟲提供了豐盛的食物,一直到它不再吃為止。它停止了運動,首先將頭稍微縮了進去,身體彎成月牙狀 ;然後皮膚開始破裂,頭部皮膚橫向裂開,而胸腔皮膚是縱向裂開。褶皺的外衣漸漸蛻掉時,就露出了光禿禿的擬蛹。它一開始就跟幼蟲一樣是白色,但很快就逐步變成了純蠟的紅褐色,發育成腿和嘴的隆起末梢顏色變得更深。這種露出擬蛹的蛻皮,與短翅蕪菁的變態相同,但與西蕪菁和帶蕪菁的不同。後者的擬蛹都被二齡幼蟲的皮膚包著,這是一種時鬆時緊不會有裂痕的皮囊。

剛開始的疑惑已經解除,它千真萬確是一種蕪菁,在蕪菁科寄生蟲中,它也是最奇特的一種。它不吃蜂蜜,而吃步甲蜂儲存的螳螂。

美國的博物學家最近指出,所有的蕪菁科寄生蟲並不是總吃蜂蜜,某些美國的蕪菁還吃蝗蟲的卵。這些卵是它們的合法財產,而不是打劫別人所得。據我所知,至今還沒有食肉蕪菁的真正寄生理論。在碧波萬頃的大西洋兩岸,都發現了蕪菁科寄生蟲對蝗蟲情有獨鍾,這倒很引人注目 :一種以蝗蟲的卵為食,另一種以修女螳螂及其同族為食。

誰知道這種蕪菁科寄生蟲偏愛直翅目昆蟲的原因呢?它所在家族的頭領短翅蕪菁卻獨愛蜂蜜。為什麼我們視為一類的昆蟲,會在食性上出現這麼大的差別?如果它們起源相同,為什麼吃葷的取代了吃素的?吃草的小羊羔怎麼變成了吃肉的狼?這是前不久寡毛土蜂從反麵給出的重大疑問,它是食肉土蜂家族中的素食主義者。這個問題還是等待有能力的人給出答案吧。

第二年 6 月初,我飼育的擬蛹中有幾個從頭的後方橫向裂開,從背的中線縱向開裂,但最後兩三個體節完好,這樣三齡幼蟲就誕生了。在放大鏡下粗略地觀察,我覺得它的整體輪廓與甲蜂的螳螂的二齡幼蟲沒什麼區別。它光禿禿的,呈黃油一般的淡黃色,一刻都不安分,然而活動起來也不那麼順暢。一般情況下它斜躺著,但也能保持正常的姿勢。幼蟲很想用腿站起來,但無法找到足夠多的立足之地。幾天稍縱即逝後,它又重新處在了安安穩穩的休息中。

幼蟲連頭在內共有 13 個體節 ;長了一個顱頂方正、邊緣稍圓的大腦袋 ;有三節粗壯、關節短短的觸角 ;短而強健的大顎末端長了兩三個鮮紅的齒狀物 ;短而叢生的觸須也分成了三節,上唇、上顎和觸須可以稍微左右搖擺,仿佛在探尋著什麼 ;在觸角基旁邊的一個小小的褐點就是將來長眼睛的地方 ;前胸是最寬的,後麵相同寬度的環節被一條溝和邊緣淺淺的墊圈劃分得一清二楚 ;短小透明的足末端沒長爪,是一些有 3 個關節的殘肢 ;8 個淡色的氣門和擬蛹時一樣,最大的第一個在胸節前兩節的分界線上,剩下的在腹節的前 7 節上,二齡幼蟲和擬蛹腹部的最後一節還有一個很小的氣門,但這個氣門在高倍放大鏡下就看不見了。

簡潔地說,它有著與二齡幼蟲同樣強健的大顎、軟弱無力的足、象蟲幼蟲一樣的臉麵,並且也能夠自由活動,隻不過不如第一種形態時那麼靈活。擬蛹的過渡階段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大的變化。經過擬蛹階段後,幼蟲又跟以前一樣了。短翅蕪菁和西蕪菁也是這樣。

既然又回到了起初,那麼擬蛹這個階段又有什麼用處呢?蕪菁似乎繞了一個圈 :它將剛剛做的事中斷,前進後進行了一個循環,又退回到了原來的樣子。有時我會把擬蛹看成一種具備高級機製的卵,昆蟲以它為起點開始依次經曆幼蟲、蛹和成蟲的普遍法則。第一次是卵的孵化,經曆的是卵蜂和褶翅小蜂的幼蟲二態現象。初齡幼蟲找到食物,二態幼蟲進餐。第二次是擬蛹孵化,又回到了原來的進程,開始進行幼蟲、蛹和成蟲三種規律的形態演變。

三齡幼蟲大約隻有半個月,蛻皮就從背上一條縱向的縫開始了,就像二齡幼蟲一樣,裂開就形成了蛹。這時可以清楚地看出它是鞘翅目昆蟲,從觸角上幾乎能夠確定它的類型和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