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在聖櫟樹上我沒能發現哪怕一隻的小胭脂蟲,原來,它們所有的都跑到離樹幹有一點距離的鬆軟土壤上來了。我剛澆完水,散發出一股腐殖質的氣味。小家夥全部聚集在一片指甲大小的地方,一動不動。我想,這個牧場一定是令它們相當滿意的,更準確地說是這個飲水槽令它們滿意。它們看起來在恢複體力,很舒服地待著,一直不動。
我要幫助它們,使它們的生活更幸福美滿。我把提前在水杯裏浸泡變軟的聖櫟枯樹葉覆蓋到水槽上,目的就是給小蟲子多提供一些陰涼,使它們居住的地方更加涼爽。我的小蟲子們要自己去擺脫困境,別的忙我就沒法幫了。
它們故事中的一個細節,我剛剛才了解到,否則,我下邊的研究無法繼續進行。盡管我最初的想法很有道理,可是錯誤的。小胭脂蟲是生活在出生的那棵樹下麵的泥土裏的,而不是像它的母親一樣在聖櫟樹上生活。起初,它們要在苔蘚和樹葉下麵找一個十分涼爽的棲身之地,為的是能快速恢複自己的體力。
它們以後依靠什麼來生活呢?我現在不知道。它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一連幾天都待在同一個地方。任何一隻胭脂蟲都沒有離開自己的集體,也沒有隱藏到鬆軟的土壤裏。可是後來,它們的數量逐漸變少,最後全都看不見了,好像被蒸發掉了一樣。盡管我們之間的距離很近,可是我還是什麼都沒有獲得,這群小東西沒有留下任何東西給我。
也許我的綠色橡樹花盆沒有給小家夥們提供合適的生活條件。也許草地、帶根莖的禾本科植物、根莖發達的草本植物才是它們所需要的。也許一些根莖上已經有小胭脂蟲出現了,可事實是這樣的嗎?
5 月,許多的小胭脂蟲生活在聖櫟樹下。我得知這一情況之後,於就去鄉間觀察這些樹木。我猜想小胭脂蟲一定生活在那裏,一定生活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因為它們的身體太瘦小,不可能長途跋涉。長在樹周圍的各種植物都被我仔細檢查過了。土被我挖起,草根也被我拔起來,每一棵被拔出植物的根須都被我用放大鏡細心檢查了。我在秋季和冬季,接連尋找了好多次,可是我耐心細致的調查並沒有帶來預想的結果,小東西們真的找不到了。
第二年的春天,我了解到,小胭脂蟲居住的樹底下,不見得非要有植物生長。我再來檢查一下生長在荒石園的聖櫟樹。我曾經將 30 隻胭脂蟲放在了它的樹葉上,現在,從小球裏麵已經出來不少居民了。可是聖櫟樹下幾步範圍的地麵上,光溜溜一片。那片角落,剛被鏟子鏟過,一根草也沒有。我也沒有必要去研究聖櫟樹的根,因為太深,小胭脂蟲肯定無法到那裏。
5 月,灌木上布滿了黑色的小球,可是,在這之前這裏並沒有胭脂蟲出現。看來,我播種下的種子終於要結果了。小蟲從殼裏鑽出來之後,整個冬天都在地下度過;當天氣變暖和,它們又重新回到了樹上,它們要在樹上變成小球。可是,這是一片連一根草都找不到的貧瘠土地,小家夥要依靠什麼來維持生命呢?也許它們什麼也不依靠。
它們隱藏在土壤裏,目的就是為了找一個居住的地方,而不是為了食物。居住在離地麵不太深的土壤縫隙裏,根本不能抵禦寒冷的冬天。
如果天氣再惡劣一些,肯定會有許多小胭脂蟲因沒有受到良好的保護而死。胭脂蟲不得不生育太多的孩子,這樣才能承受食卵者可能造成的毀滅,才能抵製可怕的天氣造成的災害。
其他的故事情節能夠到來,也相當不容易。4 月來臨。三個孩子是我晚年生活的助手;他們將年輕人具有的敏銳眼光借給了我。假如他們不給我提供幫助,我恐怕會停止在廣闊大地上進行的追蹤。去年,曾經有許多胭脂蟲出現在一些望得見的聖櫟叢上。我在每一根有胭脂蟲的小樹枝上用白線做了記號。
我的孩子們仔細觀察了那裏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根樹枝,我通過放大鏡也大致地觀察了一遍。我們把收獲到的東西放進了植物標本盒,接著,將這些東西轉移到實驗室繼續仔細觀察。
我的研究即將陷於絕境,可是就在 4 月 7 日這天,我的放大鏡視野裏突然出現了一隻胭脂蟲。是它!真的是它!它的模樣一點兒沒變。它現在的樣子和去年剛從殼裏出來的樣子相同。它的體態、形狀、顏色和大小都沒有絲毫的變化。它在忙碌著跑動,看起來是在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它太小了,甚至樹木表皮上的細小皺紋都會將它藏起來,我馬上將這根有小家夥存在的樹枝放在了紗罩下。
我在第二天模模糊糊發現了一層剛蛻下的皮。我看到的小家夥現在成了一個一動不動的東西,這是胭脂蟲球體的雛形。我隻發現過一次這樣的情景。如果我有更多的胭脂蟲,我的研究將會更加細致而深入。
觀察聖櫟樹的時間太晚了,應該是在 3 月完成這項工作的。我估計,我們在那個時候能夠看到小胭脂蟲遠離土壤,重新回到綠橡樹,準備蛻皮的情景。那時候我有可能得到好幾隻胭脂蟲, 而不是一隻了。可是,我也沒想著得到很多,因為寒冷的冬天一定會對它們造成很大的傷害。
雖然它們剛出殼時,從樹上下來為數不少,有成千上萬隻,可是再重新返回樹上卻隻剩下小股的居民。在春天小黑球的數量變少,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重新返回樹上的小蟲子是什麼模樣呢?我從我擁有的那隻小胭脂蟲身上,將這一點了解得很清楚。小蟲成為一個圓球,已經擁有成年胭脂蟲的外形。雖然我把樹枝放在了裝水的杯子裏,可是時間不長,胭脂蟲還是幹掉了。幸運的是,我手裏還有一些體型略大的小球。
從這棵聖櫟樹上,我總共發現了兩種胭脂蟲。數量居多的是小球形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的體型大小會有所變化,它們當中最小的還不到 1 毫米。有白色圓圈環繞在小胭脂蟲扁平的腹部,底部稍顯蠟黃色,背部圓形,顏色為淺紅棕色或淺栗色。一些微小的白色乳突呈不規則狀態分布在小蟲的背部。它的這身裝束有點兒像在熱帶海洋中生活的虎貝。糖廠投入生產了,透明的糖水凝聚在胭脂蟲的尾部,吸引了許多螞蟻過來。幾個星期過去後,胭脂蟲變成了烏黑發亮的顏色。
小球也長大,與豌豆一般大小了。胭脂蟲最終長大的樣子就是這樣的。
有很少一部分胭脂蟲腹部扁平,很像半收縮的蛞蝓,將身體全部貼在樹枝上,背部向外凸出,身上稍顯明亮的琥珀色,呈縱向排列的白色乳突,五個或者七個為一行,分布在全身。這種胭脂蟲為琥珀色,身上帶有白色小點,乍一看有點兒像撒滿糖粒,被我們稱之為“貓舍”的一種小點心。不會有糖水從這種胭脂蟲的尾部滲出,所以,螞蟻不會過來拜訪它們。
我猜想,第二種大概是雄性幼齡胭脂蟲。它發育成熟之後,身上帶有翅膀,而交配是它的唯一職能。可是,我的這種猜想還沒有得到證實。外形很像蛞蝓的小蟲子,在幹枯的樹枝上會死掉。如果將它們轉移到實驗室外麵再去仔細觀察它們的發展變化,我又實在沒有這份耐心。
這是一則關於聖櫟樹胭脂蟲的故事。故事雖然不完整,可是有一點大家需要銘記。雌胭脂蟲不會將卵產出體外,它的卵巢會變幹成為一個盒子,它的孩子被全部封閉在盒子裏。所以不計其數的小胭脂蟲會聚集在這個幹化的城堡裏。它們一直待在那裏,等待著大規模遷徙的到來。胭脂蟲的生育方式簡化到了極點,雌胭脂蟲自身變成了養育後代的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