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居縣,廢銀回收和加工利用,已形成了一門新興產業。每年,因這一行業而新增收的產值就有2億多元。越來越多的農民依靠廢銀回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從事廢銀回收業的,仙居農民,年收入最低的也超過了1萬元。而家產超過50萬元的,占半數以上。
從垃圾堆裏撿來的工廠
溫州人是精明的,說中國最會經商的人在溫州,不過份。說中國最會無本生財的人在溫州,也不過份。
溫州人最善於無本生財,在這方麵有許多生動引人的例子。比如撿破爛,也撿得有特色,撿出了一家家工廠來了。
有位姓李的溫州老板,如今已家財8000多萬元了。當初,一無所有,窮得連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當看到別人經商做生意賺大錢,過上好日子時,他眼熱了,但自己沒有本錢,咋辦呢?左思右想,毫無辦法,他就到處走走,看看有沒有出路。這一走,就走出了一條路來了。
他發現,城裏人開始講究了,居室都布置得像像樣樣,清潔衛生每日都得做,比如拖地,用一塊布抹很費時費事,如果改用棉質拖把,那就方便簡單多了。製作棉拖把有何難呢?於是,他就四處去打聽,看看能否弄些材料,結果,他在一家大棉紡廠的垃圾堆裏,撿回了許多廠家丟棄的碎棉布條。他便利用它們,分理出來紮成各種拖把。拿到街上試銷,每把還可以賣到2元錢。對,就先幹這個無本生意。於是,他便放手開幹了。一年之後,他居然積蓄了500多元。
有了這500多元,他便考慮,怎樣才能迅速致富呢?想來想去,還是覺得利廢這一行最有搞頭,於是,他又改變了隻製紮拖把的單一產品結構,東借西湊,弄了點資本,購買了縫紉機。他把撿來的破碎棉布中稍大的布塊,拚縫成童裝,童衫童褲,細小的,便紮拖把。這樣幹了半年之後,賺了5000多元。
這時候,老板的眼光放得較遠了。
他瞄準市場上毛毯的熱銷這一點,專門從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棉紡廠,化纖廠中收購各種邊角料,花費本錢並不多,運回後,篩選分揀,那些大塊的,合用的製作成童裝,細小的,不再製作拖把;而是剝理成絲,紡成絲線,編織成為各種毛毯,或者掛毯。
比如童裝,每件成本相當低廉,連原材科連同人工及各項開支打進去,也不過3-4元,而大家批發,一般都在10元以上。
那些用彩色化纖邊角料編織而成的毛毯,則色彩鮮豔,構圖巧妙,又結實密匝,因此,深受用戶歡迎。產品銷往內地10多個省份。
嚐到甜頭後,李老板又擴大投資,擴大生產規模,除了生產加工童裝、毛毯之外,他還把業務擴展到飲食業上來。一年之後,他又開始涉足家電行業。當時,家電市場正在起步,李老板便率先行動,專營日本進口裝原件產品,很快,便發了大財,一躍成為百萬富翁。
伊拉克同多國部隊的海灣戰爭期間,美國部隊派人
來中國訂購裹屍毯,李先生又搶先一步,爭來了這份生
意,發了一次洋財。
現在,李老板的財產已超過1億元了。
每次回憶起他自己的白手起家道路時,他都很有感觸。他說,沒有本錢不要緊,地上就有金銀財寶,去撿它起來吧。
是的,李老板就是靠撿地上的金銀財寶發家致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