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用自然,吃山吃水(1 / 2)

自然界有無窮無盡的財富,隻要你善於開掘,善於開發,善於利用,那麼,你就可以空手套白狼,不花一文本錢,而賺取大錢。

而同時,大自然又是相當吝嗇的,它的寶貴財富,寶貴資源,隻奉獻給那些對它友好的人,隻對那些出自真心,源於意願的人投之以瓊瑤。因此,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首先應當保護她,愛惜她,不要為獲取財富而不擇手段,竭澤而漁,焚山以獵。肆意妄為者,終會有惡報的。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除了上述注意的之外,還應當考慮從興利除害原則出發。隻有既有益於社會,有益於民眾,又不破壞自然,才是正道。

利用自然界致富無本發財有許多招式,不過無論哪一種,都應以社會民眾需求為出發基點。隻有市場需要的東西,才會成為換取財富的資本。結合本地實情,看看你能做些什麼?

秋夜捕雀,保糧生財

在珠江三角洲,有句農諺:芒草芒草,令人煩惱。不錯,芒草一塊一塊遍展河邊,田頭,窩蛇藏鼠,令人討厭。有時,你路過其旁,一不小心,還可能被它刺傷皮肉。所以,有許多農民都對它沒有好感,恨不得斬盡殺絕,連根扒掉。

但是,當金秋來臨,稻花飄香的時節,昔日荒荒涼涼的芒草地,如今卻被眾人注目,成了令人惹眼的地方。為什麼呢?

因為芒草地中蘊藏著一筆財富。

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地方,尤其是三水縣的沿西,北江兩鎮,都盛產禾花雀。而芒草地,正是禾花雀生活棲息的地方。每年金秋稻花飄香時節,正是禾花雀集中盛聚之時,成串成群地雲集稻田中,危害禾稻,夜間便又飛回芒草地棲息。因此,種田人對禾花雀恨之入骨,又無可奈何。

不知是哪一個發現的,禾花雀食之味道鮮美,比家養鵪鶉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一時間,食禾花雀成為一種飲食時尚,在港澳,新加坡等地,禾花雀成了席上珍饈。

比如在三水縣,這裏所出產的禾花雀個大身肥,味質獨特,是珠江三角洲上著名的禾花雀產區。每年秋高氣爽時節,都有不少港澳同胞專程來此,一享奇珍一樣的禾花雀。在市場上,每隻禾花雀可以賣到2元以上。

因此,捕捉禾花雀,便成了當地一條既能保護糧食作物,又能生財致巒的好財路。

禾花雀的捕捉時機,一般是每年金秋,稻花飄香之後一段時間。每年的捕期約有30多天,其中,開始的前20天為捕捉旺季。據當地捕雀能手介紹,捕捉禾花雀,利潤相當可觀,一月之內便可成為巨富。比如旺季,一個晚上就可以獲利萬元以上,即使在收尾階段,也有5-6千元左右。

夜間捕捉禾花雀,它的操作方式是相當有趣的。

首先是偵察雀情。就像打仗時偵察敵情,做生意時探聽行情一樣,捕捉禾花雀也要偵察雀情。偵察員每天下午4點鍾左右便開始行動,埋伏在芒草地附近,進行偵察。埋伏時要特別隱藏好,既能看清雀情,又要不被雀群發現,以免驚動了它們。對雀情心中有數之後,便製訂行動方案,何時行動,如何行動,都需要繼後經過詳細周密的考慮,通盤籌劃布置。

第二步功夫,就是布網拉網。布網時間一定要選擇夜間,因為白天禾花雀一被掠便亂飛胡竄,要想捕捉他們是很困難的。布網時,要敏捷靈巧,因此,需要力氣充足的動作利索的人來擔任。

第三步就是混雀。負責混雀的人手拿竹竿,一前一後輕輕拍打芒草,那些夜間睡得正香甜的禾花雀,此時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一被驚動,便拚命往前飛竄,一直飛到網圍口附近,但不會自動入網的。

第四步,就是放鞭炮。負責指揮捕雀行的師傅看準禾花雀成群結隊竄到網口時,便大手一揮,示意鳴放炮竹。炮竹聲聲,嚇得禾花雀沒命似的亂撞網,不多會功夫,就會悉數入網中,趕緊收網,網中便全是大大小小的禾花雀了。

最後一道程序就是浸水。捕到禾花雀之後,便將它們抬到河中,浸水之後,與前來采收的客戶洽談,將禾花雀出手賣掉。一次捕捉行動就算徹底完成了。第二天晚上,又從頭再來。

禾花雀是糧食的害鳥,如今,卻成了人們發財的憑藉。芒草地,令人生厭也拿人喜歡。

綠竹根根,財源滾滾

竹子是山鄉的常見物。山間澤地,路邊道旁,河堤田尾,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可能有竹子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