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用自然,吃山吃水(2 / 2)

竹子的生命極強,每年春來勃發,氣候適宜的地方,三五年成片是絕對可能的。

竹子有野生的,也有專門種植的。

依靠竹子發財,不是神話,是鐵打的事實。

比如在廣東粵北山區,就有一個名叫梁蘭的農民,眼光獨到,依靠竹子發了大財。這便是竹子之鄉廣寧縣的傳奇故事。

在廣東,廣寧縣是金省聞名的竹子之鄉。這裏的竹子繁多,隨處可見,而且材質優良,是難得的好物。青皮竹、厘竹、甜竹、珍竹、丹竹、勒竹,幾乎每一個品種,在這裏都有。而其中又以厘竹最為珍貴,是眾多竹中之珍品。

雖然,這裏很早就有豐富的竹子資源,但人們卻守著資源過窮日子,不知道如何利用自然界這一資源來創造財富。當地農民,有的幹脆把竹子砍掉曬幹,充當柴火燒掉,真是可惜。一些精明一點的人,便加工些竹編,但由於技藝欠精,產品租糙,獲利甚微。再加上銷路不暢,日子並不好過。

當眾多農民麵對竹子歎苦的時候,古水鎮的農民梁蘭,使決計從大自然中創造財富,從中創出一條發財致富路來。

經過多次努力,梁蘭認識了三水縣河口開辦竹器加工廠的袁老板。幾經交涉,袁老板同意收購古水鎮的一批厘竹。當時,按照袁老板的出價,每批厘竹可以淨賺100元。在那時,100元對山區習慣於貧困的農民來說,也是不小的數目。

自此,古水鎮的農民們有了一條財路,可以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生財了。一批又一批的厘竹,源源不斷地沿著綏江,流向三水,四會,鬱南等縣的竹木加工廠。

但這隻是出賣原材料的簡單做法,出路相當有限,而且終有一日會砍光財盡的,況且又受製於人,得看別人臉色行事。這樣下去,終究不是辦法。那麼,該怎麼辦呢?

梁蘭思索,追尋,終於有了一條出路。他同廣寧縣外貿公司聯係,專門提供沙白厘竹出口業務。經過幾次磋商之後,外貿公司應承了。

供出口的沙白厘竹要求相當高,如去汙、沙白、搭曬、校直、切鋸等工序,都有嚴格的技術要求,而且需要精細包裝。世上沒難事,隻怕有心人,梁蘭認準了這條路,便與鄉政府聯係,對農民兄弟們進行培訓,傳經,實作出樣品,一個多月後,終於製作成功,達到了出口技術要求。從此,

古水鎮的沙白厘竹遠銷國外,收入也比直接販賣厘竹給各地加工廠高多了。

漸漸地,梁蘭又不滿足了。因為當時的製作方式以家庭作坊為主,場地受限,產量有限,要大批量生產沙白厘竹,滿足已擴開的海外市場已不可能。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產、供、銷一條龍的穩定加工生產基地,才能在競爭市場上保持常勝不敗。經過周密考察之後,梁蘭選中了古水鎮一間竹器廠。

那時,這間鄉級老企業已積重難返,生產出來的竹椅、茶幾、書架銷路不暢,日漸落伍,很不景氣,已到了無法維持下去的地步。因此,鄉政府決定將它轉租承包給能人經營。這對梁蘭來說,真是天賜良機。他果斷地承包了下來。

梁蘭承包竹器廠後,開始大刀閼斧重整旗鼓。除了大批量生產沙白厘竹外,還拓展業務,開展多種經營。凡是可用之物,他都想盡辦法,絕不浪費。比如過去剩餘的竹頭竹尾連下腳料,留之無用,棄之可惜。但沒法充分利用,就會占用成本。因此,梁蘭決定開發新產品,將下腳料統統利用起來。他購回了5台花簽機,2台磨簽機,3台多功能切割鋸床,利用剩餘下來的下腳料加工生產圍花圃用的花簽和掃把柄,蚊帳竿等,直接批給佛山、肇慶等市外貿公司,供出口。光是利用下腳料這幾個細項,便增加了4萬多元的收入。

從此之後,梁蘭的事業走上了發展壯大的道路。不久,他又開辦了廣寧縣厘竹加工廠,開始不斷開拓海外市場。1987年,開始進入小口經沙白厘竹和套膠厘竹生產領域,成為這兩大項目產品的主要供應商。

1988年,梁蘭的竹業再上一台階,第一季度的產值就達40萬元,創彙3萬多元。

之後,梁蘭的厘竹事業又與港商掛上了鉤,簽訂了一筆又一筆供銷合同。1989年,梁蘭又投資30萬元,開設分廠。如今,梁蘭的家產,超過了500萬。

自然界有無窮無盡的資源,如果你會利用,那麼,發財就有可能了。不要再守著財富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