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1百善孝為先(3 / 3)

【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報父母恩】

釋義:當家的人才知柴米可貴,撫養孩子的人才會報答父母對自己的恩情。說明隻有當了父母,才能體會當父母的艱辛。

歇後語薈萃

【鄭莊公挖地道——不到黃泉不相見】

故事漫談

鄭莊公的母親從小就不喜歡他,而喜歡他的弟弟共叔段,後來竟然發展到幫助共叔段謀反,意欲置莊公於死地的地步。鄭莊公十分憤怒,發誓說不到黃泉不與母親見麵。後來,他心生悔意,在一個聰明的大臣的幫助下,“掘地及泉”,母子相見,重歸於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要和父母說過頭的話。即使一時失口讓父母傷心,也應巧妙地使用方法讓父母開心,進孝道。

【要飯的看丈母——窮孝順】

釋義:要飯的人沒有錢,不能拿金銀珠寶孝敬丈母娘,但有一顆孝心。比喻即使窮困潦倒,遠在千裏之外,隻要時時牽掛父母,那也是孝順。

【茶館搬家——另起爐灶】

釋義:比喻成家之後,就與父母分家,另立門戶。言外之意,孩子有一番事業,不讓父母為自己的生活操心,就算盡孝。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坐享其成】

釋義:比喻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別人取得的成果。享:享受。成:成果。此句描寫了孩子對父母的一種態度。生活中,許多嬌生慣養的孩子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僅不幫父母做事,還把父母當“奴隸”來伺候自己。

【懷裏揣梳子——舒(梳)心】

釋義:“舒”與“梳”同音;舒心:心情舒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要讓父母心情愉悅,不頂撞父母,不做讓父母生氣的事。

【兒子不養娘——白疼他一場】

釋義:母親將全身心的愛都給了孩子,反過來,孩子長大後不贍養母親,傷透母親的心。比喻孩子不孝順。

【農村的老黃牛——苦了一輩子】

釋義:農村的老黃牛,耕田種地,兢兢業業,辛苦了一輩子。這裏用來形容父母撫養子女,操勞辛苦。

趣味閱讀

【謎語驛站】

三個孝順兒媳

從前,有位老人,她有三個又聰明又孝順的兒媳婦。這年農閑季節,三個兒媳婦都準備回趟娘家。臨行前,老人把她們叫到跟前。她對大兒媳婦說,你給我帶個“紙包火”回來;對二兒媳婦說,你給我帶個“紙包風”回來;對三兒媳婦說,你給我帶個“紙包水”回來。三個兒媳婦笑著點頭告別了老人,回娘家去了。

幾天後,三個兒媳婦各自帶回了老人吩咐她們要帶的東西,老人一見,樂得合不上嘴。原來,它們分別是:

紙包火——燈籠

紙包風——扇子

紙包水——傘

【妙聯巧對】

兒子不孝爹心寒

有一位老人家境貧寒,妻子過早去世。他獨自撫養兒子,既當爹,又當媽,備嚐艱辛。沒想到,兒子長大、娶妻生子後,將老人視為累贅,常使老人忍饑挨餓。

一天,老人透過窗戶看見兒子正抱著孫子,十分親熱,老人想起過去,不覺歎道:

隔窗望見兒抱兒,想起當年我抱兒。

我抱兒來兒餓我,日後他兒餓我兒。

這首詩將自家祖孫三代的關係描寫得淋漓盡致,令人深思。弄得兒子、兒媳羞愧難當,最終痛改前非,對老人百般孝敬。

【幽默看台】

“孝子”

從前,有一個人侍奉繼母,他很想贏得孝名,便向一位學者打聽:“古人侍奉繼母誰最孝?”

學者說:“閔子騫最孝,他冬天穿蘆花衣,把棉衣讓給繼母的兒子。”於是此人便穿蘆花衣。

第二天,這個人又問學者:“還有什麼人最孝?”

學者說:“還有個王祥,他繼母冬天想吃鮮魚,他便臥在冰上為母親取魚。”

此人聽了後說:“這個孝道難行。”

學者問什麼原因,他回答道:“王祥的衣服大概很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