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孝養》
釋義:孝敬父母在於內心充滿敬意與愛心,不在於禮節上做得十分周全。說明心中孝、態度敬才是真正的孝。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出處:《三國誌·魏書》
釋義: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慢:慢待,指態度冷淡,不禮貌。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出處:明·呂坤《呻吟語》
釋義:子女對待父母,最主要的是要讓他們心情愉快,其次才是關心他們的身體。倘若隻關心父母的身體而不關心他們心情是否愉快,就顯得更差一些,而最差的則是隻保持表麵上的禮節而連他們的身體都漠不關心。
【守身不敢妄為,恐貽羞於父母】
出處:清?王永彬《圍爐夜話》
釋義:一個人謹守自己的行為舉止而不胡作非為,就是因為擔心自己的不良行為會使父母蒙羞。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出處:清?李毓秀《弟子規》
釋義: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出處:清?李毓秀《弟子規》
釋義: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子女)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排除。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出處:清?李毓秀《弟子規》
釋義: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出處:《勸報親恩篇》
釋義: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出處:《勸報親恩篇》
釋義: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出處:《勸報親恩篇》
釋義: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出處:《勸報親恩篇》
釋義: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
諺語集錦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釋義:成千上萬部經典都在強調,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
【吃遍天下鹽好,走遍天下娘好】
釋義:天底下沒有比鹽更美味的食物,天底下沒有比母親對自己更好的人。
【兒行千裏母擔憂】
釋義:母親時刻惦記出門在外的孩子。
【家有一老,黃金活寶】
釋義:家裏有個老人,非常寶貴。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釋義:養孩子是為了防備年老時無人照顧,積屯糧食是為了防備饑荒。
【爹養兒小,兒養爹老】
釋義:父母養育孩子,孩子應該知恩圖報,好好地贍養父母。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釋義: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久病床前無孝子】
釋義:長久服侍生病的父母,兒女們會產生厭煩情緒。說明在父母生病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釋義: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
【千裏燒香,勿如孝敬爹娘】
釋義:千裏拜佛燒香,不如現在孝敬爹娘。舊時指奔波千裏拜佛求來生,不如現在孝敬爹娘積德以保來生。
【得一食必先以食父母】
釋義:有一頓飯,必須先給父母吃。
【敬了父母勿怕天,納了賦稅勿怕官】
釋義:孝敬父母不怕天道懲罰,守法盡忠不怕法律製裁。天:天道責罰。納賦稅:意為守法盡忠。官:官府,指法律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