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7地球人都知道的事理規律(1 / 3)

第十篇7地球人都知道的事理規律

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如果人們不知道事理規律,在處理問題、進行決策和判斷時違背它,隻會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浪費大量精力,甚至吃了暗虧還渾然不知。隻有認識事理規律,了解問題的出現都有其根源、有得必有失、全麵看問題等事理,才能節約大量寶貴的資源。

詩海漫步

【高岸為穀,深穀為陵】

出處:《詩經·十月之交》

釋義:高地變成山穀,深穀變成山陵。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麵轉化。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

出處:漢·無名氏《古詩·甘瓜抱苦蒂》

釋義:瓜是甜的,卻有個苦的瓜蒂;棗是漂亮的,卻長在荊棘上。比喻世上萬物難以樣樣都好。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出處:晉·劉琨《重贈盧諶》

釋義:誰料到百煉精鋼,竟變成柔軟得能纏在手指上的東西。

【合者離之始,樂兮憂所伏】

出處:唐·白居易《和夢遊春詩》

釋義:有合必有離,所以合是離的開始;有樂必有憂,所以說快樂裏邊潛伏著憂愁。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出處: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釋義:要檢驗是真玉還是假玉,就要用火燒它三天三夜;要辨別是豫章木還是樟木,就要等它長夠七年的時間。詩句以“試玉”、“辨材”為例,用形象的語言道出了一條含義深刻的哲理:對事物的判斷,有待時間的證明,人才須長期觀察才能認準。材:這裏指豫章木、樟木。據說這兩種樹木要生長到七年才可以分辨清楚。

【覆水不可收,行雲難重尋】

出處:唐·李白《代別情人》

釋義: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飛走的雲朵再也找不到了。比喻事情已經發生了,無法挽回。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出處: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釋義:世間的事物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的。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

【白日無定影,清江無定波】

出處:唐·聶夷中《勸酒二詩》

釋義:太陽不會是靜止不動的,江水也不會是靜止不流的。比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出處: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靠近水邊的樓台因為沒有樹木的遮擋,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著陽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發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比喻因靠近某種事物而獲得優先的機會。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出處:宋·蘇軾《題西林壁》

釋義: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麵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隻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麵性。)

【太山秋毫兩無窮,巨細本出相形中】

出處:宋·蘇軾《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其韻》

釋義:泰山雖然大,卻不是最大的;秋毫雖然小,但也不是最小的。泰山的大,秋毫的小,是兩相比較而存在的。

【有得須有失,無福亦無禍】

出處:元·朱庭玉《道情》

釋義:有得必有失,禍福相依存。

名句拾遺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出處:《周易·係辭上》

釋義:對同一個問題,仁者看了說是仁,智者看了說是智。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出處:《老子》

釋義:有和無是相互對立而產生的,難和易是相互對立而形成的。用來比喻事物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體現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解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