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風木之氣至而致病,為腹中拘急;少陰君火之氣至而致病,為瘡瘍皮疹身熱;太陰濕土之氣至而致病,為水飲積聚,阻塞不通;少陽相火之氣至而致病,為噴嚏嘔吐,為瘡瘍;陽明燥金之氣至而致病,為皮膚氣腫;太陽寒水之氣至而致病,為關節屈伸不利。這是六氣致病的一般情況。
厥陰之氣至而致病,為肝氣不舒,脅部支撐疼痛;少陰之氣至而致病,為心神不寧,易驚而惑亂,惡寒戰悚,譫言妄語;太陰之氣至而致病,為脾氣不運,蓄積脹滿;少陽之氣至而致病,為膽氣被傷,易驚,躁動不安,昏暈悶昧,常突然發病;陽明之氣至而致病,為胃足陽明之經脈不適,鼻塞,尻陰股膝髀腩脛足等處發病;太陽之氣至而致病,為膀胱足太陽之經脈不適,發為腰痛。這是六氣致病的一般情況。
厥陰之氣至而致病,為脅痛,嘔吐瀉利;少陰之氣至而致病,為多言善笑;太陰之氣至而致病,為身重浮腫;少陽之氣至而致病;為急劇瀉利不止,肌肉瞤筋脈抽搐,常突然死亡;陽明之氣至而致病,為鼻塞噴嚏;太陽之氣至而致病,為大便瀉利,津液之竅道閉止不通。這是六氣致病的一般情況。
凡此十二變者,六氣作用為德者,那麼萬物以德回應它;六氣作用為化者,那麼萬物以化回應它;六氣作用為政者,那麼萬物以政回應它;六氣作用為令者,那麼萬物以令回應它;氣在上的則病位高;氣在下的則病位低;氣在後的則病位在後;氣在前的則病位在前;氣在中的則病位在中;氣在外的則病位在外;這是六氣致病之病位的一般情況。所以風氣勝者則動而不寧,熱氣勝者則腫,燥氣勝者則幹,寒氣勝者則虛浮,濕氣勝者則濕瀉,甚則水氣閉滯而為浮腫。隨著六氣所在之處,以知其病變的情況。
黃帝說:我想聽聽六氣的作用是怎樣的。岐伯說:關於六氣的作用,各自歸之於被我克之氣而以為氣化。所以太陰的雨化,作用於太陽;太陽的寒化,作用於少陰;少陰的熱化,作用於陽明;陽明的燥化,作用於厥陰;厥陰的風化,作用於太陰。各隨其所在的方位以顯示其作用。黃帝說:六氣自得其本位的,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六氣自得其本位的,是正常的氣化。黃帝說:我想聽聽六氣本位的所在。岐伯說:確立了六氣所居的位置,就可以知道它所主的方隅和時間了。
黃帝說:歲氣六步之位的太過不及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太過和不及之氣是不相同的,太過之氣,來時緩慢而時間持續較長,不及之氣,來時急驟而容易消失。黃帝說:司天與在泉之氣的太過不及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司天之氣不足時,在泉之氣隨之上遷,在泉之氣不足時,司天之氣從之下降,歲運之氣居於中間,若在泉之氣上遷則運氣先上遷,司天之氣下降則運氣先下降,所以歲運之氣的遷降,常在司天在泉之先。歲運不勝司天在泉之氣時則相惡,歲運與司天在泉之氣相和時,則同歸其化,隨著歲運與司天在泉之氣所歸從,而發生各種不同的病變。所以司天之氣太過時,則天氣下降,在泉之氣太過時,則地氣上遷,上遷下降的多少,隨著天地之氣勝之多少,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氣微則差異小,氣甚則差異大,甚則可以改變氣交的時位,氣交時位改變時則有大的變化,疾病就要發作。《大要》上說:差異大的有五分,差異小的有七分,這種差異就表現出來了。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說:好。前麵論述過用熱品時,不要觸犯主時之熱;用寒品時,不要觸犯主時之寒。我想不避熱不避寒,應當怎樣呢?岐伯說:你問的很全麵啊!發表時可以不避熱,攻裏時可以不避寒。黃帝說:不發表不攻裏而觸犯了主時之寒熱會怎樣呢?岐伯說:若寒熱之氣傷害於內,他的病就更加嚴重了。黃帝說:我想聽聽無病的人會怎樣呢?岐伯說:無病的人,能夠生病,有病的人會更加嚴重。黃帝說:生病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岐伯說:不避熱時則熱至,不避寒時則寒至。寒至則發生腹部堅硬痞悶脹滿,疼痛急劇,下利等病;熱至則發生身熱,嘔吐下利,霍亂,癰疽瘡瘍,昏冒鬱悶泄下,肌肉瞤動,筋脈抽搐,腫脹,嘔吐,鼻塞衄血,頭痛,骨節改變,肌肉疼痛,血外溢或下泄,小便淋瀝,癃閉不通等病。黃帝說:應當怎樣治療呢?岐伯說:主時之氣,必須順從之,觸犯了主時之氣時,可用相勝之氣的藥品加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