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日: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日: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

帝日:善。火熱複,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日:勝複之氣,會遇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複相薄,盛衰之節。瘧亦同法。

帝日: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有病寒者熱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複起,奈何治?岐伯日: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帝日:善。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日:治其王氣,是以反也。帝日: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日:悉乎哉問也!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人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

帝日:善。方製君臣何謂也?岐伯日: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非上下三品之謂也。帝日:三品何謂?岐岐日: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

帝日:善。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日: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帝日:善。

【譯文】

黃帝問道:五運相互交合主歲,太過不及交替為用,我已經知道了。六氣分治在一年中,主管司天在泉,其氣來時是怎樣的?岐伯再拜而回答說:問得多麼英明啊!這是自然變化的基本規律,人體的機能活動是與天地變化相適應的。

黃帝道:人體與司天在泉之氣相適應的情況是怎樣的?岐伯說:這是受自然規律所主宰的,是一般醫生容易疑惑難明的。

黃帝道:我要知道它的道理。岐伯說:厥陰司天,氣從風化;少陰司天,氣從熱化;太陰司天,氣從濕化;少陽司天,氣從火化;陽明司天,氣從燥化;太陽司天,氣從寒化。根據客氣所臨的髒位,來確定其疾病。

黃帝道:在泉之氣的氣化是怎樣的?岐伯說:與司天同一規律,間氣也是如此。

黃帝道:間氣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分司在司天和在泉之左右的,就叫做間氣。

黃帝道:與司天在泉有何分別?岐伯說:司天在泉主歲之氣,主管一年的氣化,間氣之氣,主一步(六十日多)的氣化。黃帝道:很對!

一歲之中氣化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歲運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歲運不司氣化,間氣為灼化;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歲運為黅化,間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歲運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歲運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鹹化,歲運為玄化,間氣為藏化。所以作為一個治病的醫生,必須明了六氣所司的氣化,以及五味、五色的產生與五髒之所宜,然後才可以對氣化的太過、不及和疾病發生的關係有了頭緒。

黃帝道:厥陰在泉而從酸化,我早就知道了。風的氣化運行又怎樣呢?岐伯說:風氣行於地,這是本於地之氣而為風化,其他火濕燥寒諸氣也是這樣。因為本屬於天的,是天之氣,本屬於地的,是地之氣,天地之氣相互交通化合,六節之氣分而後萬物才能化生。所以說:要謹慎地察候氣宜,不可貽誤病機。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主治疾病的藥物怎樣?岐伯說:根據歲氣來采備其所生化的藥物,則藥物就不會有所遺略了。

黃帝道:為什麼要采備歲氣所生化的藥物?岐伯說:因其能得天地精專之氣,故氣全而力厚。

黃帝道:司歲運的藥物怎樣?岐伯說:司歲運的藥物與主歲的藥物相同,然而有太過不及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