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雷公請問道:氣的盛衰,哪一種是逆?哪一種是順?黃帝回答道:陽氣主升,其氣從左而右;陰氣主降,其氣從右而左。老年之氣先衰於下,其氣從上而下;少年之氣先盛於下,其氣從下而上。因此春夏之病見陽證陽脈,以陽歸陽,則為順為生,若見陰證陰脈,如秋冬之令,則為逆為死。反過來說,秋冬之病見陰證陰脈,以陰歸陰,則為順為生。所以不論氣盛或氣衰,逆則都成為厥。雷公又問:氣有餘也能成厥嗎?黃帝答道:陽氣一上而不下,陰陽兩氣不相順接,則足部厥冷至膝,少年在秋冬見此病則死,而老年在秋冬見此證卻可生。陽氣上而不下,則上實下虛,為頭痛巔頂疾患,這種厥病,謂其屬陽,本非陽盛,謂其屬陰,則又非陰盛,五髒之氣隔絕,沒有顯著征象可,好象置身於曠野,伏居於空窒,無聽見聞,而病勢綿綿一息,視其生命,已不滿一天了。
所以,氣虛的厥,使人夢多荒涎;厥逆盛極,則夢多離奇迷亂。三陽之脈懸絕,三陰之脈細微,就是所謂少氣之候。肺氣虛則夢見白色悲慘的事物,或夢見人被殺流血,屍體狼藉,當金旺之時,則夢見戰爭。腎氣虛則夢見舟船淹死人,當水旺之時,則夢見自己伏於水中,好象逢到很恐懼害怕的事。肝氣虛則夢見茵香草木,當木旺之時,則夢見自己伏於樹下不敢起來。心氣虛則夢救火和雷電,當火旺之時,則夢大火燔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土旺之時,則夢作垣蓋屋。這些都是五髒氣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所致。當參合五髒見證,調其陰陽,其內容已在《經脈》篇中論述過了。
診法有十度,就是衡量人的脈度、髒度、肉度、筋度、俞度,揆度它的陰陽虛實,對病情就可以得到全麵了解。脈息之動本無常體,或則出現陰陽散亂而有偏頗,或則脈象搏動不明顯,所以診察時也就沒有固定的常規。診病時必須知道病人身份的上下,是平民還是君卿。如果對老師的傳授不能全部接受,醫術不高明,不僅不能辨別逆從,而且會使診治帶有盲目性和片麵性,看到了一麵,看不到另一麵,抓住了一點,放棄了另一點,不知道結合全麵情況,加以綜合分析,所以診斷就不能明確,如以這種診斷方法傳授給後人的話,在實際工作中自會明顯地暴露出它的錯誤。
至陰虛,則天之陽氣離絕;至陽盛,則地之陰氣不足。能使陰陽互濟交通,這是有修養的醫生的能事。陰陽之氣互濟交通,是陽氣先至,陰氣後至。所以,高明的醫生診病,是掌握陰陽先後的規律,根據奇恒之勢六十首辨明正常和異常,把各種診察所得的點滴細微的臨床資料綜合起來,追尋陰陽的變化了,了解五髒的病情,作出中肯的結論,並根據虛實綱要及十度來加以判斷,知道了這些,方可以診病。所以切其陰而不能了解其陽,這種診法是不能行於世的;切其陽而不能了解其陰,其所學的技術也是不高明的。知左而不知其右,知右而不知其左,知上而不知其下,知先而不知其後,他的醫道就不會長久。要知道不好的,也要知道好的;要知道有病的,也要知道無病的;既知道高,亦知道下;既知道坐,也要知道起;既知道行,也要知道止。能做到這樣有條不紊,反複推求,診斷的步驟,才算全備,也才能永遠不出差錯。
疾病的初期,見到邪氣有餘,就應考慮其正氣不足,因虛而受邪;檢查病者的上下各部,脈證參合,以窮究其病理。例如形弱氣虛的,主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的,亦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的,主生。所以,診病有一定的大法,醫生應該注意起坐有常,一舉一動,保持很好的品德;思維敏捷,頭腦清靜,上下觀察,分別四時八節之邪,辨別邪氣中於五髒的何部;觸按其脈息的動靜,探切尺部皮膚滑澀寒溫的概況;視其大小便的變化,與病狀相參合,從而知道是逆是順,同時也知道了病名,這樣診察疾病,可以十不失一,也不會違背人情。所以診病之時,或視其呼吸,或看其神情,都能不失於條理,技術高明,能保持永久不出差錯;假如不知道這些,違反了原則和真理,亂談病情,妄下結論,這是不符合治病救人的醫道的。
解精微論
本篇要點
一、指出醫者必須掌握廣博的知識,同時要理論聯係實際。
二、討論哭泣與涕淚的關係,並闡明涕淚產生的機理。
三、討論“厥則目無所見”的病變機理,並以“火疾風生乃能雨”的自然現象,來解釋迎風流淚的病理變化。
【原文】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日:臣授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問有冕仆愚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帝曰: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