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附四人物類寓言(1)(1 / 3)

懶漢

從前,在一個村子裏有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有三口人,夫妻倆還有一個孩子。

這家的男人平日裏什麼活兒都不做,連自己的飲食起居都懶得動,是個遠近聞名的懶漢。

懶漢的祖上留下了些財產,懶漢就靠這點兒老本生活,家業一天天衰敗下去。

每天早晨,妻子做好了飯,叫他起來吃飯,三番五次地催他,他仍然懶得動。沒有辦法,妻子隻好先照顧孩子吃完飯,之後才有功夫去叫丈夫起床。

可是,幾乎每天都是千呼萬喚後還叫不起來他,妻子無奈,隻好來推他,拉他,最後,連推帶拉地把他從被子裏拖起來,他才慢慢地坐起來,等著妻子把飯菜端到床上,把碗筷送到手裏,才肯張口吃飯。吃了飯後,便又鑽進被窩,不論能不能睡著,隻要躺著他便覺得舒服。

飯後,妻子隻好自己帶著孩子下地幹活兒。地裏的莊稼因為沒有勞力,妻子忙不過來,全都荒了。每年僅有很少的一點兒收成,全家一年的口糧尚且不夠,更何況零用錢呢?隻好常常依靠妻子娘家的接濟才能勉強度日。

一年,逢大旱年頭,別人家都無多少餘糧,隻能靠野菜度荒年,懶漢家的日子就更難。

這天,懶漢的妻子看看缸裏僅有的一盆麵,知道以後的日子難熬了,隻好再去娘家借糧。臨走前,她把那盆麵做了一張很大的餅,中間挖去一塊給孩子吃了。剩下的這圈大餅,整個套在了懶漢的脖子上,告訴他:

“我帶孩子回娘家借糧,三兩日便可回來,怕你懶得做飯,把這張大餅留給你,夠你幾天吃的了。”

懶漢點點頭,又睡了。

妻子帶著孩子回到娘家,細說了家中狀況,母親心中難過,懊悔為女兒找了這麼一個人家,害得女兒受苦。母女倆抱頭痛哭了一場,母親執意留女兒住幾天再走,女兒答應了,心想:“反正孩子他爹也有吃的。”

過了三四天,懶漢的妻子回到家裏一看,丈夫已經餓死了,脖子上的餅嘴前的部分都吃光了,而後邊的根本沒動。

打井

從前,村子裏有一個很勤快的小夥子,就是做事馬馬虎虎的。

有一天,村裏的幾位老年人聚在一起,商量為村民們打水井的事。後來,老人們想在村西再打口井,這樣,用水就方便了。

老人們決定派一個人去後山打井師傅那兒學習打井技術,回來好指導村民打井。那個勤快的小夥子自告奮勇要去學習,老人們同意了。小夥子收拾好行李就出發了。

小夥子來到後山,拜見了那位打井師傅,對他說明了來意,師傅收留了他。

打井師傅再去打井時就帶上小夥子,好讓他跟著學習。小夥子倒也很用心,緊跟在師傅的身邊,認真地觀察他怎樣打井。

一連幾天,小夥子都跟著師傅在現場忙碌著,他記下了井的深度,井口的尺寸,還有井麵上的設計以及打井需要的技術和工具。這一切都牢牢地記在心裏之後,小夥子告別了打井師傅,回到了自己的村子。

村裏的老人們聽說他回來了,都來詢問他學習的情況,小夥子胸有成竹地說:

“各位老伯請放心,我組織人打井已經很有把握了,就把這個任務交給我吧,保證十天內打出一口最標準的水井。”

老人們答應了。小夥子在村裏組織了幾個壯勞力,便開始籌劃打井計劃,並很快付諸實施。

十天之後,老人們接到小夥子的邀請,去參觀新打的井。老人們如約來到村西,遠遠地就看到果然有一口新井。

老人們走到井邊,看看井沿修得很整齊,也很美觀,比原來那口井漂亮多了。井上的軲轆也安裝好了,搖把打磨得鋥亮。老人往井下一看,不禁都愣住了:原來井裏沒有水。老人忙問: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小夥子也說不上來,隻好連夜去請教打井師傅,打井師傅來到新井邊,察看和詢問了有關情況之後,不禁搖搖頭笑了:

“不同的地方,需要的井的深度也不一樣。隻有打出水來,這井才有用啊!”

不辨真假

從前,有一個老漢以養魚為生,每年他先在魚塘裏放養很多魚苗,到年底就能收獲上百擔大魚,因此日子過得很寬裕。

有一天,老漢發現水塘旁邊有一條小魚死了。老漢挺奇怪,他決定觀察一下,是誰和自己搗亂。

老漢整個上午都躲在房前的柴垛旁,沒見任何動靜。吃中飯的時候,他幹脆把幹糧拿到柴垛旁吃,以便繼續觀察。突然一隻水老鴨飛到了水塘邊,左右張望了一下,便飛到水麵上,瞄準了一條小魚,一口吞了下去,正當它想再次啄水裏的魚時,老漢衝到水塘邊,高聲喊:

“喂——”

水老鴨嚇得急忙飛走了。

老漢想:

“這樣下去可不行,我也不能天天躲在這裏看著呀,必須得想個辦法,阻止水老鴨來偷魚吃。”

老漢想來想去,最後決定做一個稻草人,讓這個稻草人來嚇唬水老鴨。於是就用稻草紮了一個假人,給假人披上蓑衣,再把一個草帽扣在假人的頭上,最後用竹竿挑起稻草人綁在了水塘邊的柱子上。

到了中午的時候,老漢又到柴垛旁觀察,看稻草人是否起作用。隻見水老鴨又準時飛來了,它剛想飛到水麵上去吃魚,一下子看見了水塘邊的稻草人,水老鴨以為又是老漢來轟它呢,急忙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