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的田野工作方法,具有自己的風格與模式。他通常是深紮深挖與跑遠跑全相結合。這種方法有目前通行的人類學的傳統和經典手段,也有早期人類學和現代作家式的技法。比如長期觀察、融為一體、深入闡釋、經典結論;比如紀行紀遊、敏銳直覺、博曉廣知等等。學術成果的呈現則表現為:1.文化思想的形成與擲地有聲的表述(如《中國城市的再造》等);2.係列論述的發表(如關於楊柳青年畫);3.有真知灼見且文采斐然、令人耳目一新的田野手記(如田野考察專集《民間靈氣》);4.考據、研究的專題論文(如賈氏古版解讀);5.係統的全麵的普查成果的整理與出版(如《中國木版年畫集成》20卷、《中國民間美術普查圖錄·貴州卷》、《中國剪紙集成》等,並且它們均附影像記錄的光盤);6.學科與學術建設(如中國年畫學的研究,提出並主持中國民間美術分類學研究及主編首批成果《鑒別草根——中國民間美術分類研究》)等等。顯而易見,馮驥才的田野工作,既達到了馬林諾夫斯基、列維·斯特勞斯、博厄斯等這樣一些國際人類學大家的思想高度和學術深度,又具有自己獨到的文化成就,他影響了當代中國一批學人的學術實踐,組織了全國性的浩大文化工程,推廣了科學的手段、方法與理念,帶動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民間文化遺產的關心、關注、支持、參與。我們隻要橫向地向世界看一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如何不遺餘力地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把一種一向被人們遺忘或輕視的文化形式推向了人類、全球和世界的高度和廣度,我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馮驥才的文化行動與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保護理論與實踐及其引發的社會震動是多麼具有曆史意義。相對於他的文學創作為個人立言,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是為民族的安身立命而戰,此中艱辛困難非常人可以想象:馮驥才為募集搶救資金,畫畫募捐,手指都畫得骨節突凸了;為搶救民間文化遺產,他也不得不向某些“有錢人”為五鬥米折腰,忍受著靈魂的屈辱。但是,為了一個民族在世界競爭中不去做靈魂的下跪,他承受了這一切,也顧不及自己所鍾情並不能釋懷的小說寫作。他聽命於文化責任和曆史使命的驅使。他跑到田野的深處,去傾聽、去感悟、去鑒賞、去膜拜;他從田野中獲得思想,獲得精神,獲得尊嚴,獲得尊重,獲得靈感與靈氣。他把田野的收獲用最精美的文字和形式呈現出來,立刻就震驚了世人。他用他的行動證實了田野的博大和民間的偉大。

複次是在全球性的文化視野中求諸已身。20世紀末以來,人類的文化遺產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全球化使人類觀察文化有了一個全人類的高度和全世界的廣度,這種新的文化觀使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創造和偉大遺產都成為人類共有共享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打破了文化形態的隔閡,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記憶遺產、景觀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口頭遺產、農業遺產、工業遺產等等全都成為不可忽視的人類遺產的組成和不同的形態。在這樣的時代,站在人類精神的高度觀照自己的文化經典和民間文化遺產才能真正把握其精要,形成深刻的文化自覺;以他者的廣闊視野比較和發現發達社會異域文化的精彩呈現,才能從中獲得文化發展的趨向與規律的啟迪。馮驥才的文化遺產觀正來源於他縱橫捭闔的文化視野和學術境界。

比如,他對法國文化遺產保護進行過深入調查與思考,法國上世紀60年代開展的遺產大普查,法國對古老街區和老民居的嗬護,法國文化遺產日的成功經驗,法國文化對美國文化衝擊的抗衡,法國對民俗器物、民俗文化的深刻情感,法國城市規劃中新區與舊城的和諧,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梅裏美等人的思想與行動對法國文化遺產保護產生的深遠影響等等,都給他啟迪與借鑒。

比如,他對奧地利文化遺產保護的個案研究,也對他的思想產生巨大影響。馮驥才曾對奧地利城市、鄉村、人文、藝術等進行過長達3個月的專項調查,此間他細訪政要、僧侶、教師、畫家、音樂家、匠人、農民、遊方藝人、工人、外交官、司機、作家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認真觀察了一些著名古村、古鎮的文化遺存及其保護和利用,發現了許多意味深長的文化理念,不僅發而為專著若幹(如《薩爾茨堡的性格》等),而且大有益於他對中國古老的多樣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思想的形成。

比如他對意大利文化遺產的考察與研究,特別是對西斯廷教堂壁畫的複原保護技術的考察,促使他歸納與總結出意大利文化遺產保護的技術模式,他將之表述為“整舊如初”,他由此比較分析了我國古建古文物保護通用的口號“整舊如舊”,並對此提出質疑。這兩個口號,不僅是一種遺產保護技術和目標的差異,更是一種遺產理念的差異。整舊如初既有別於整舊如新,也有別於整舊如舊,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比如,他對希臘文化遺產保護、倫敦生活文化、日本民俗與民族精神、美國印第安人及其根文化等等的研究與觀察,無不從中敏銳地發現了它們文化的堅守和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