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色一鞭驅紫電,不辭千裏借金貓。

世尊若肯除妖怪,分別仁宗定宋朝。

天使駕起祥雲,猶似龍飛,不時辰來到西天,徑入雷音寺裏,參見世尊。僧啟:“慈悲,玉皇命使到來,求見慈顏,乞將玉牒奉上。”世尊如來展開玉牒一看,乃是玉皇大帝來借玉麵金貓文牒。世尊乃知其意想雲。乃吩咐天使暫且回避,再容商議。

天使退候殿階,聽候回旨。世尊與諸佛會議,世尊雲:“玉帝齎下牒文,來借玉麵金貓下凡收除妖氣。我思僧家以慈悲為本,救人為心,又是玉帝分上,怎可不借與他去?”時廣方大師進曰:

“啟告世尊,此貓殿上離他不得!經卷極多,若此貓不在,卻被群鼠咬壞,可不有誤大事。”世尊雲:“若還不借此貓,怎奈玉帝旨意,誰敢不從?”廣方大師雲:“世尊果若借他,可將金睛獅子借之則可。若玉帝究問其貓,隻說要留金貓守護金經。玉帝想亦未必加罪於我們。”世尊如來果依其言,遂將金睛獅子借之,付與天使。天使轉接獅子,身駕祥雲,不一時回轉靈宵寶殿,把金睛獅子捧上玉帝案前。玉帝即招包文拯,將此獸交付文拯。

文拯欲待要接,值殿司曹見之,向前奏道:“此不是玉麵金貓,乃金睛獅子。此物不能捕鼠!文曲星本為東京朝廷有難,不辭一死,來到此間,指望除此妖孽,以上救君,為國扶政,下以拯民,剪除災禍。此謂忠臣良將之為也。除非借得玉麵金貓,方可降得此怪,亦不枉其舍死救世之心。今借來此獸不是玉麵金貓,如何去除此妖?卻不空費文曲星一場勞也。乞聖上大施惻隱,憐憫此文曲星來此一遭不易,還要再去借得金貓來,才去用得。”玉帝允奏,複差天使同文曲星再往雷音寺去,懇世尊求借一遭。玉帝令文曲星同天使再去懇求:“倘世尊不肯,爾可再三懇借。他是仁心之佛,必然肯借與你去。”

包公隻得同天使投往西天,來見世尊。參拜已畢,懇借玉麵金貓。世尊雲:“此貓要守護諸經,其實離不得此獸。不然玉牒先來,自當奉來了。”包公見其遲疑,猶豫未定,文拯哀道:“當今被鼠精脫形,國母亦遭其禍。此時政令不行,國家危在旦夕。

臣舍死而來,隻為救世耳。伏乞慈佛開天地之心,行側隱之念,借與此貓,上救朝廷,匡扶社稷,下救黎民。國家再造之恩,永遠不忘。”世尊猶豫未允。有大乘羅漢進雲:“文曲星舍死到此,亦為生民之計耳。若不憐文曲星之苦,亦可依玉帝之命。當救民為心,理合借他去,以救天下萬民。”世尊依其言,令童子取過寶蓋籠來。包公見籠內一獸。生得甚麼模樣?真個是奇異之寶。

有詩為證:

寶蓋籠中獸,形容不計年。

張威如虎勢,睡臥似龍眠。

眼吐金光焰,腳舒鐵爪堅。

滿身花錦色,吼叫撼山川。

世尊令揭開籠蓋,脫出金貓,口誦偈語一遍,那貓頓時伏身短小,縮如一捧之大,付與包文拯,令藏於袖中。又教之捕鼠之法。包公拜辭世尊,同天使回來,複見玉帝。包文拯稽首再拜,奏聞玉帝:“臣在西天懇求世尊借得玉麵金貓來了。”玉帝聞奏大悅,又命太乙天尊以楊柳枝水與文曲星飲之,其毒自解。文曲星謝恩已畢,玉帝再令天使送出南天門外而回。關、趙二元帥見包公借得玉麵金貓來,各皆歡喜稱賀,送出天門外。

且不說包公借貓,又說李夫人見包公吞了孔雀血,一氣升天。吩咐家人忙扛屍身安頓床上,將錦被蓋住了,晝夜看守,隻等回陽。一連三日三夜,不見動靜。李夫人心中甚憂。又過了一日,仍不見醒來,夫人慌張,守了四日,一連五個晝夜,竟不回陽。李夫人大驚,事在忙逼之間,隻聽得包拯喉內一聲響,包公忽然抬身轉動,起來坐於床上。李夫人見包公回陽,十分歡喜,忙將熱湯飲了。包丞相對夫人道:“我上天參見玉帝,查此妖怪,乃是西天雷音寺如來座下,走去五隻老鼠下凡成精。我又去西方求見世尊,借得除妖之物來了。在我袖中,不可泄漏天機。”夫人問道:“如今何以處置?”拯輕輕付耳雲:“爾明日入朝去見國母,道知其詳,請國母擇五月初五日,在南郊築起高台,方斷此事。”夫人謹記其心。

次日起早,乘轎至午門外,步行進宮朝見國母,奏知情由。

國母依議,即宣狄青:“密督領兵三千往南郊之外,揀擇平坦去處築起三丈高台,刻日即成,不可誤事。”狄青受旨,帶領步下軍座前往南郊,下地築台有三丈之高,周圍方正,上接金木水火土,接起五方旗幡,俱已完備,隻等包登台斷事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