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伸縮性較大,沒有一套規定的用法,比較自由,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又沒有楷書那樣端正。寫得規矩的、接近楷書的叫行楷;寫得放縱一些的、接近草書的叫行草。由於它較楷書簡便,又比草書易認,所以較切合實用。行書相傳始於漢末,一直通行到現在。
草書是為書寫便利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於漢初,曆經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從章草進而發展成各種草。草書雖名目繁多,但歸結起來,可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是早期的草書,是隸書的草寫,保留了隸書筆畫的形跡,每個字獨立不連寫,注重用點,筆斷意連,結體簡樸,布局整齊,它廣泛流行於兩漢。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礎上結合楷體發展而來的,它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狂草源於今草,開創於唐朝張旭,是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其筆勢連綿回繞,揮灑自如,上下字講求貫串一氣,且字形變化繁多。
經、史、子、集四部
我國古代圖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那麼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是怎樣來劃分的呢?
經部指記述儒家學說的著作。儒家經書開始有五部,即《詩》、《書》、《易》、《禮》、《春秋》,稱為“五經”。從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經,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指記載曆史興衰治亂和各種人物以及製度沿革等的曆史書。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對曆史的記載。各種體裁的曆史著作都屬於這一類,如正史、古史、地理、職官、政書、時令等。
子部指記錄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學說的著作。春秋戰國時期,學者輩出,百家爭鳴,哲學、名學、法學、醫學、算學、兵學、天文學、農學都十分發達。每家著書一種,後人因其次於經書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稱之為子書。道學、宋明理學、清朝的考據學也都歸入子部。
集部指收錄曆代作家的散文、駢文、詩、詞、曲等集子和文學評論的著作。屬於一人所有的稱為別集,彙選若幹人的作品稱為總集,有關詩的集子稱為詩集。
四書五經
《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的合稱。南宋理學家朱熹將這四部書輯錄在一起,分別加以注釋,題稱《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從此定。
其中《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和再傳學生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學生言行的書。《孟子》是孟子及其學生的著作。《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傳說是曾參的學生記述曾參言論的。《中庸》也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的學生子思所作。
《五經》是儒家的五部經典著作,即《詩》、《書》、《禮》、《易》、《春秋》。《詩》即《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即《尚書》,為我國上古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彙編,相傳是孔子編選的。《禮》即《禮記》,為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多為孔子弟子及再傳、三傳弟子所記。《易》是《易經》(又稱《周易》),由卦、爻兩種符號和卦辭、爻辭兩種文字構成,為古代占卜所用。《春秋》是編年體的魯史,相傳是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文字簡短,寓有褒貶之意,後世稱為“春秋筆法”。
國學古書之最
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
第一部辭典是《爾雅》。
第一部韻書是《切韻》。
第一部方言辭典是《方言》。
第一部字書是《字通》。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第一部文選是《昭明文選》。
第一部神話集是《山海經》。
第一部誌怪小說集是《搜神記》。
第一部筆記小說集是《世說新語》。
第一部論語體著作是《論語》。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是《史記》。
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是《漢書》。
第一部曆史評論著作是《史通》。
第一部兵書是《孫子》。
第一部古代製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是《齊民要術》。
第一部工農業生產技術論著是《天工開物》。
第一部植物學辭典是《全芳備祖》。
第一部藥典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醫學典籍是《黃帝內經》。
第一部地理書是《禹貢》。
第一部關於茶的專門著作是《茶經》。
第一部建築學專著是《營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紹書是《盤珠算法》。
第一部最大的斷代詩選是《全唐詩》。
第一部中國畫品評著作是《古畫品錄》。
第一部係統的戲曲理論著作是《閑情偶寄》。
第一部係統的戲曲發展史是《宋元戲曲史》。
第一部圖書分類總目錄是《七略》。
古代的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最早開始於隋朝的“進士科”,公元607年4月,隋煬帝下詔定十科舉人,這就是“分科舉人”,這標誌著科舉製度正式產生。其中“文才秀美”科就是以後的進士科。唐承隋製又增加了秀才、明書、明法、明算等科。後來一直沿用,到明清時,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製度。
明清科舉考試,其正式考試分三級進行:鄉試、會試和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