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應該是無拘無束的,但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自然形成了若幹種形態,每一種形態都有自己的特點。在音樂領域,有許許多多代表某種特定形態的名稱,它們有的明確,有的很模糊,有的甚至還互相矛盾。在這裏,我們不去做學術上的探討,而是簡單地介紹一下,以便對音樂的概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民間音樂和創作音樂
在嚴格的意義上,所有的音樂都是創作出來的,不同的隻是創作的過程和方式。我們所說的民間音樂和創作音樂的主要的區別在於:
1.民歌或民間樂曲最初的作者已經無法查考,而創作的音樂有作者的署名。
2.民間音樂在流傳過程中經過千萬次的口頭傳授,可能與最初的曲調已沒有多少相似之處,因而可以說是一種集體創作。
3.民間音樂一般是口頭流傳,創作音樂則以盡量準確的方法將音樂記錄下來。
4.為了演唱(或演奏)的方便,民間音樂一般在技術上比較簡單。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專業音樂家表演民間音樂,使得這兩個概念有時難以分清。比如說,一個訓練有素的歌唱家音樂會上演唱的民歌、根據民歌曲調改編的管弦樂曲等等。相反的例子也有,一首由作曲家寫作的歌曲,由於它的曲調優美動聽,歌詞接近日常生活,同時又與某一地區或民族的音樂風格比較接近,傳唱一段時間之後,人們可能會忘記了它的作者,當作民歌來對待。
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
“古典”時常使人聯想起“古代”,這其實隻對了一半。除了“古代”的含義之外,這個詞還有“經典”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最好的”。當我們說“古典音樂”時,一般包含這樣幾個意思:
1.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這裏,“古典”一詞有明確的時間範圍、地域範圍和風格特征,就是以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為代表的音樂。
2.古代的著名音樂作品。
3.由現代作曲家按照特定的風格規範寫作的音樂。
4.泛指由巴羅克時期直至浪漫主義時期的一切音樂作品。
此外,古典音樂還有寫作技法高超、思想內涵深刻的意思,當然,悅耳的音響和形式美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不成其為藝術。現代音樂的廣義概念是20世紀創作的、在作曲技法、曲式結構、美學觀念等方麵都突破了由維也納古典樂派所確立、在19世紀達到頂峰的作曲規範的音樂。其狹義概念則專指西方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的各種音樂流派,比如無調性音樂、十二音音樂、具體音樂等等。現代音樂的流派很多,很難簡單地歸納,不過一般而言,都有以下特征:
1.在橫向關係上,打破調式、調性的限製,自由地使用全部十二個音。
2.在縱向關係上,脫離傳統的和聲體係,大量使用“不諧和”的和弦。
3.在音色上極力求新,包括用傳統樂器探索新的組合和利用電子設備開發前所未有的、嶄新的音響材料。
4.在創作的思維方式上,偏重於理性和邏輯,乃至於用數學法則來構築作品。
標題音樂和無標題音樂
首先,這兩個概念是專門針對器樂作品的。聲樂作品有標題是很自然的事情,無論是歌曲還是歌劇,都有一個“名字”,哪怕這個名字叫做《無題》,也和無標題音樂不是一回事情。但是,這個標題實際上是詩歌或戲劇腳本的名字,與音樂沒有多少關係,換句話來說,這個標題是針對歌詞的,如果歌詞改變了,標題也會隨之改變。其次,標題音樂是一個專門的術語,而不是說有名字的作品都叫作標題音樂。它指的是講述故事、表現文學概念或描繪畫麵、場景的器樂作品。這種類型的音樂可以說自古就有,比如中國古代樂曲中的《十麵埋伏》、《春江花月夜》和歐洲古代樂曲中常見的《戰爭》、《狩獵》之類的標題,但這個詞是李斯特首先使用的,他給“標題”下的定義是:“作曲家寫在純器樂曲前麵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話,作曲家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聽音樂的人任意解釋自己的曲子,事先指出全曲的詩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東西。”可見,標題不僅是一個名字,它應當是一段文字,說明樂曲的“情節”或作曲家的意圖,例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都是典型的標題作品。李斯特本人在他的交響詩《塔索》前麵是這樣寫的:“在費拉拉,塔索的心中交織著愛情與苦惱;在羅馬,他得到了報償;而在威尼斯傳唱不衰的歌曲映射著他的榮耀。這三個階段難解難分,不可磨滅地存在於他的記憶中。音樂奏響之後,讓我們想象主人公心頭的愁緒濃雲般彌漫在威尼斯的湖麵上,就像這幅景象呈現在我們眼前;接著,我們看到了他的驕傲而憂鬱的麵孔,他正在費拉拉節日的人群中悄悄地穿過,他的不朽之作正是在這裏初見天日的;最後,我們隨著他來到不朽的城市羅馬,人們為他戴上了桂冠,奉為殉道者和詩人”。這段話不僅指明了音樂的基本情緒,還繪出了具體的畫麵,使聽眾直接進入規定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