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歌劇大師——羅西尼(2 / 2)

《塞維爾的理發師》初演之夜的紛亂情景使羅西尼多少年都耿耿於懷。羅西尼在巴黎居住時,曾走訪著名法國作家都德。告別時,車站上汽笛聲、行人聲嘈雜一片。都德說:“親愛的大師,您的耳朵一定很難受。”羅西尼答道:“誰要是經曆過我的《塞維爾的理發師》初演時的場景,就不怕任何喧囂聲了。”

聽說人們要花許多錢在米蘭為他立一座肖像紀念碑,羅西尼說:“如果能把這些錢給我,我情願在有生之年中,天天都站在碑座上。”

羅西尼出名後,趨者如雲,其中不免魚龍混雜。有一位作曲家拿著自己的兩部交響曲,請羅西尼挑選一部推薦出版。羅西尼不勝厭煩地聽他彈完,連忙說:“如果要出版,就再寫一部吧。”說完,揚長而去。

1848年。羅西尼在那不勒斯一家報紙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回答一位先生的問題。問題是那位先生的侄子不會為自己的歌劇寫序曲,請羅西尼出個主意。羅西尼答複說:“我寫歌劇《奧賽羅》的序曲時,被老板鎖在一間小屋裏。屋裏有一大碗泡著水的麵條,連根綠菜都沒有。這真是個頭最禿、心最狠的老板,他說,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後一個音符寫完,就別想活著出去。讓您的侄子試試這個法子,我看準靈。”

音樂以外的事情上,羅西尼也常常令人忍悛不能。一次,羅西尼赴請作客,飯後覺得尚有不足。告別時,女主人說:“若方便請改天再來,隨時備有便飯恭候。”羅西尼連忙說:“不必改天再來了,現在我們馬上再接著吃一頓如何?”

羅西尼的喜歌劇文如其人,機智,明快,妙趣橫生,讓這個世界上的人們在奔波的辛勞中分享了他心中的歡樂。

以琴會友

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期間,寫出了著名的散文《醉翁亭記》,文曰:“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而蔚然深秀者,琅琊也。”這篇具有極高文學價值的散文,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其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言,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吧!宋太學博士沈遵讀了該文之後,深受文章感染,專程跑到滁州去觀賞風景,身臨其境地體會歐陽修文章的意境。歸來之後,他感到頗有心得,於是“愛其山水,歸而以琴寫之,作《醉翁吟》一調。”後來,歐陽修又聽到了琴曲《醉翁吟》的演奏,大為感動,作詩曰:“《醉翁吟》以我名,我初聞之喜且驚。”“子有三尺徽黃金,寫我幽思窮崎欽。”表現出歐陽修對《醉翁吟》一曲的嘉許與他從琴曲中感覺到的共鳴。

《醉翁吟》一曲不久就傳開了,得到很多人的喜愛。大約有人知道該曲是由《醉翁亭記》這篇文章而起吧!很希望該曲能填上詞,成為一首琴歌,而更加直抒胸臆。當此之時,歐陽修與沈遵皆已過世,沈的琴友崔閑於是:“請於東坡居士。”請蘇軾為之填詞,蘇軾慨然允諾。於是“閑(崔閑)為弦其聲,居士依為詞,頃刻而就,無所點竄。”文思踴躍,揮毫而就,無半點更改,這大約就是大文豪蘇軾的不凡氣概吧!自蘇軾填詞後,詞與曲相互襯托,相得益彰,自然使琴曲大為增色,成為當時最流行的一首曲子。而歐陽修立意,沈遵作曲,蘇軾填詞而成就《醉翁吟》一曲,在當時就已傳為佳話。

木琴(xylophone)

木琴的希臘原文意思是“木頭聲音”,在非洲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能見到原始的木琴,非洲的木琴傳入南美後叫做“瑪林巴琴”。約在16世紀,木琴傳入歐洲,當時是把一根根木條安放在稻草上,用小槌擊奏,被稱作“稻草提琴”。現代木琴是將一些由長漸短的定音硬木條按鋼琴鍵盤排列,較新式的還有固定調音的金屬共鳴管,演奏者站著,根據需要使用不同重量和硬度的槌子擊奏,一手執二槌便可演奏和弦。木琴第一次用於管弦樂團是1874年,聖桑在他的《死亡之舞》用木琴來表現骷髏晃動的聲音,從此,木琴即成為管弦樂隊打擊樂聲部的正式樂器。木琴的音色堅實、明亮,許多20世紀的作曲家都使用過它,比如沃爾頓、斯特拉文斯基、沃恩·威廉斯等。

木琴的音域為c到c4。

一個人坐在絨毯之上,困在綢被之下,絕對不會成名的;無聲無息度一生,好比空中煙,水麵泡,他在地球上的痕跡頃刻就消滅了。

——但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