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不拘小節(1)(1 / 3)

“不拘小節”原指不為小事所限製的意思,現在則指人不注意生活小事。

此典出自《後漢書·虞延列傳》:“性敦樸,不拘小節,又無鄉曲之譽。”

東漢人虞延生得虎背熊腰,身材魁梧,力大無比,能舉起做飯的大鍋。虞延性情直爽、豪放,不太注意生活小事,但是卻敢主持公道,敢作敢為,不怕有權有勢的人。虞延年輕時在家鄉當亭長,王莽的貴妃魏氏親戚,倚仗權勢在鄉裏橫行霸道。老百姓雖然都非常痛恨他們,但不敢得罪他們。虞延卻不畏懼,帶著吏卒把他們抓了起來。老百姓人人稱快,可是虞延因此而得罪了朝廷。

王莽垮台之後,虞延得到升遷,後來他在太守富宗家做功曹。富宗這個人生活極為奢侈,衣服、車馬、器物都違反朝廷規定。

有一次虞延勸他說:“聽說春秋時候,齊國的相國晏嬰,做那麼大的官都不穿皮衣;季文子在魯國做相國,他的妻子也不穿絲帛做的衣服,可您卻這樣奢侈,可能不太合適吧。”

富宗聽了他的勸告,不但不改掉這個惡習,反倒對他冷淡起來,於是虞延就離開他,回家去了。

沒過幾天,富宗果然因為奢侈過度而被朝廷捕獲誅殺。他臨近伏法的時候,痛哭流涕地喊道:“虞延呀虞延呀,你說的非常正確呀,我後悔沒聽你的勸告呀……”

虞延的名聲逐漸傳到皇帝耳中,皇帝封他為公車令,第二年又讓他做洛陽令。當時皇帝的親屬陰氏有一位賓客,名叫馬成,因奸盜罪被虞延逮捕入獄。陰氏便向皇帝告狀,說虞延捕獲的罪犯都是冤枉的。皇帝便親自去獄中盤查囚犯。

虞延向皇帝報告說:“這裏的囚犯有理可論的在東邊,確實必須判罪的全在西邊。”

這時馬成連忙從西邊跑到東邊,口中在喊:“冤枉!”

虞延拉住他,怒斥道:“你是慣犯,因為有靠山不敢動你,就像廟堂裏的耗子因為怕薰了神像,所以沒有處置它。今天抓到你,定當法辦!”

皇帝信任虞延,知道他不會徇情枉法,便斥責馬成:“你犯了王法,這是咎由自取!”可是許多年後,虞延還是被陰氏逼得自殺了。

白雲蒼狗

“白雲蒼狗”比喻人生世事變幻無常。

此典出自唐代杜甫《可歎》:“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唐代豐城有個讀書人叫王季友,他雖家境貧寒,可是他刻苦攻讀,很有誌氣。可是,妻子瞧不起他,拋棄他了。杜甫聽到此事後,寫下《可歎》一詩,意在破除眾人的愚昧和偏見。

杜甫,不是為王季友夫婦離異而歎息,更不是因為王季友懷才不遇而歎息在詩中,杜甫是在感慨世態炎涼,以及世事的變幻無常。

他寫道:“天上的白雲宛如聖潔的白衣,可是頃刻間變成毛色青灰的狗的模樣。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啊,人生變幻莫測,千奇百怪無奇不有。”

百聞不如一見

後人用“百聞不如一見”說明要注意實地調查這個道理。

此典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西漢時隴西人趙充國,年輕時善於騎馬射箭,非常勇敢,他立誌要當一員大將。後來漢武帝劉徹派他做假司馬,跟隨李廣利攻打匈奴。沒想到在戰鬥中竟被重重包圍,情況非常緊急。關鍵時刻,趙充國率領一百多壯士殺出重圍,使戰爭的局勢發生了逆轉。因為這件事,劉徹提拔他為車騎將軍長史。趙充國不但善於騎馬射箭,喜歡研究兵法,而且十分熟悉鄰國的情況,後來成了漢代有名望的將軍。

漢宣帝劉詢時,當西北羌族的貴族統治者侵擾邊境,劉詢派兵前往抵抗,失敗之後,立即召集群臣一起研究對付的辦法。之後又派禦史大夫丙吉前去拜訪年已七十多歲的老將趙充國,問他誰適合擔任統帥帶兵前往禦敵。趙充國說:“現在還沒有比我更適合的人?”於是他自告奮勇地承擔率兵任務。丙吉問他需要派多少兵,他說:“不如親自去看看,用兵,難在遠離戰場就能作出恰當估計。我要去金城看看,繪好地圖,再和你商定作戰方案。”趙充國於是就親往前線了解情況。

半麵之識

“半麵之識”形容人記憶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此典出自《後漢書·應奉列傳》:“奉年二十時,嚐詣彭城相袁賀。賀時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麵視奉,奉即委去。後數十年於路見車匠,識而呼之。”

東漢人應奉,十分聰明,記憶力十分驚人。他二十歲那年,去彭城拜訪袁賀。但袁賀不在家。他敲了許久的門,造車的匠人將門打開了一點,露出半張臉,看了應奉一眼,說主人不在。應奉便離去了。

幾十年過去了,一天他在路上碰見那個車匠,立刻認出了那人,並向他打招呼。對方表示不認識,應奉說:“你不就是在袁家門口露出半張臉的那個人嗎?”

不可勝數

“不可勝數”形容為數極多,數也數不清。

此典出自《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由)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又見《漢書·伍被傳》:死者不可勝數,僵屍遍野。”

淮南王劉安手下郎中伍被學問淵博。劉安喜歡學者,而伍被又是劉安所喜歡的幾個學者中最受賞識的。因此,一些重大政治問題,劉安常常征求伍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