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小豆芽,你快看那兒,我們祖先可真知道享受,這麼近的路都坐轎子。”當當嚷嚷道。

叮叮問奧特瑪爺爺:“爺爺,您坐過轎嗎?”

奧特瑪爺爺捋著胡子樂嗬嗬地說:“我還真沒享受過轎子的滋味呢!轎子在我國古代那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是誰都能坐得上的。坐轎子還有很多的說道。快看,那邊有娶親的!”

轎子是我國古代一種特殊的交通工具,是一種不用輪子的車。轎子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得到較大的普及是在宋朝。《清明上河圖》中,繁華的北宋京城汴梁大街上就有許多轎子出遊。

漢唐及北宋時期的轎子大同小異—兩人抬杠,選材精良,以硬木為主,上雕花紋飛龍,造型美觀。南宋時,轎子的使用進一步得到推廣。明清時期,轎子發展為四人抬或者八人抬。王公貴族之所以越來越寵愛轎子,是因為乘坐這種特殊的交通工具,無車馬勞頓之苦,安穩舒適。清朝文人王漁洋有詩道:“行到前門門未啟,轎中安坐吃檳榔。”當時,轎子已經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重要代步工具。

古代的轎子,大致有兩種形製或類型,一種是不上帷子的涼轎,也叫亮轎或顯轎;一種是上帷子的暖轎,又稱暗轎。不同的官品,在轎子的形製類型、帷子的用料顏色等方麵都有嚴格的區分。如明清時期的一般官吏,需用藍呢或綠呢作轎帷,所以有“藍呢官轎”“綠呢官轎”的說法。轎子按其用途的不同,也有多種不同的名字:皇室王公所用的,稱為輿轎;達官貴人所乘的,叫做官轎;人們娶親所用的那種裝飾華麗的轎子,則稱為花轎。抬轎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二至八人,民間多為二人抬便轎。官員所乘的轎子,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規定,凡是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乘“四人抬”,出京城乘“八人抬”,外省督撫乘“八人抬”,督撫部屬乘“四人抬”,三品以上的欽差大臣乘“八人抬”等。至於皇親國戚所乘的轎子,則有多到10多人乃至30多人抬的。此外,乘轎還有一些其他方麵的規定,處處顯示著封建社會裏森嚴的等級製度。

抬轎子講究抬得穩,走得快,所以好轎夫都是經過專門訓練和長期鍛煉的。尤其是四人抬、八人抬官轎的轎夫,是要有高超的技術和充足的體力的。現在,除了在一些特殊場合,如某些傳統婚禮場合、旅遊景點,尚能看到一些罕見的花轎外,這種傳統的交通工具,已經為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