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歸來的當當興奮地對叮叮炫耀道:“小豆芽,我這次出去玩,終於圓了我坐轎子的夢。不過,看轎夫在進行傳統禮儀表演的時候,我越發對古代坐轎禮儀好奇了!”
當當雙手抱胸,叮叮高舉魔盒麵對遠方大喊:“回到古代!”
一陣風響,“陸地蟹001”已到了古代社會的上空。
叮叮低頭一看,下麵騎馬的坐轎的各行其道,雖然風塵仆仆,但顯得井然有序。尤其一頂大轎,外罩杏黃色貢緞,上繡九條盤龍,以翡翠為蓮花踏腳,由24名身材一樣高的壯漢抬著,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地位。魔盒顯示:慈禧太後出行……
我國古代交通“騎乘權”,即對車輛、馬匹、輿轎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上有貴賤尊卑之分,有的人可以乘車、坐轎、騎馬,有的人卻不準享有這種權利。
對於騎馬和坐轎各朝代都有明確的規定:漢朝,商賈不準乘車、騎馬;唐朝,工商、僧道、賤民不準騎馬;元朝,娼妓不準乘坐車馬。坐轎方麵的等級製度更為森嚴,唐朝規定,士庶不得坐轎,當朝一品宰相、仆射隻有在身患疾病時才能坐轎;其餘朝官,不論品位高卑,不許坐轎;即便朝廷命官出差途中患病,必須經批準後才能乘轎。明朝初年規定,京官三品以上方能乘轎,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員隻能騎馬,不許坐轎。清朝初期,為了保持軍隊的戰鬥力,清政府規定,武官隻能騎馬,不許坐轎。
享有“騎乘權”的人群內部,彼此間等級高低和身份差異是通過所乘交通工具的類型、數量、製造材料及其裝飾、顏色、遊兆(車上插的旗幟)的差別反映出來的。
周朝時,輅車是天子專用車。輅車有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等類型。秦朝時,秦始皇的專用車是溫涼車,這種車有4個輪子,車型大,上有頂蓋,四麵有帷,車後有門,3麵有窗,打開車窗會有涼風徐徐吹來,關閉車窗內部則溫暖如春。漢朝,把金根車作為皇帝的專用車。漢朝以後,曆代帝王大都把玉輅、金根車、步輦作為皇家專用交通車。
曆代車輿典製對王公大臣和有“騎乘權”的庶民,用車都有相應的規定。北齊時,七品以上官員準許乘偏幌車,車內可用黃銅裝飾;正一品執事散官及儀同三司者可以乘通幌車(幌是罩車、遮陽、防風、避雨的設備),車內可以用黃金裝飾。隋朝時,六品以下官員或有“騎乘權”的人,所乘車輛不準拖幌,五品以上官員乘亙幌車,三品以上官員乘通幌車。
有騎馬權者的等級是通過馬飾和鞍飾表現出來的。宋朝,隻有京官三品以上外任者才允許以纓飾馬;明朝,官民都能以纓飾馬,但官民都禁用紅纓,隻許用黑纓。騎馬所用的鞍轡,曆代王朝都有詳細規定。唐朝規定,未上任官員不準用銀及黃銅飾鞍,隻能用烏漆鞍;宋朝規定,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鬧裝銀鞍,六品以下官員及庶人隻能使用烏漆素鞍;元朝規定,一品官可用金、玉飾鞍轡,二三品官員可用金飾鞍轡,四五品官員可用銀飾鞍轡,六品以下官員隻能用鋼、鐵飾鞍轡。
坐轎人的等級還通過轎子的結構、用料、裝飾、抬轎人數等表現出來。清朝尤為突出,清朝廷規定,民間花轎、市轎不準起拱,隻能平頂;官轎才能有起拱轎頂,隻準官轎外罩綠呢。一品文官至七品縣官坐4人抬綠呢大轎,親王、郡王乘8人抬大轎,皇帝、太後乘24人抬大轎。清朝最富麗堂皇的轎子是慈禧太後的“鸞輿”,它是以上等紫檀木為架,以黃金裝飾轎頂,外罩杏黃色貢緞,上繡九條盤龍,以翡翠為蓮花踏腳,出行時,由24名身材一般高、年紀一樣大的太監抬著,以彰顯慈禧太後至高至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