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行之間,叮叮突然叫道:“小尾巴,你看。”崇山峻嶺中古道崎嶇險峻,一隊馬幫馱著沉重的貨物艱難地登上一段陡坡。
這時,天下起了雨,疲乏的馬幫不得不停下來,單薄的衣服難以禦寒,他們瑟瑟發抖。魔盒搜索程序顯示:此地就是體驗生死之旅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與古絲綢之路齊名,是一條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供中外交流的古老通道,它不僅是世界上地勢最高、路況最為險峻的交通驛道,而且也是一條非常神秘的古道。
傳說中的茶馬古道有兩條,一條是從成都經理塘、巴塘到西藏;另一條線路是由雲南普洱經大理、中甸、德欽等地到西藏。古道的運輸不僅僅是局限於茶和馬的交易,那時打製的銅器名目繁多、做工精細,像大銅鍋、火鍋、水瓢、茶壺、銅罐、燈盞、銅鎖等,運到藏區都是俏銷的物品;馬幫帶回內地的山貨、藥材,諸如麝香、熊膽、蟲草、猞猁皮、羊毛呢毯之類的也都有利可圖。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養成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是藏區不產茶。在內地,軍隊征戰和民間役使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盛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就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穀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但運輸的古道沿途高峰聳雲,高寒地凍,大河排空、氧氣稀薄,氣候變幻莫測。崎嶇險峻和通行之艱難為世人所罕見,馬幫每次踏上征程,都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惡劣的生存環境激發了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力,使人的靈魂得到淨化和升華。
艱險鑄就了馬幫人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不僅如此,藏傳佛教在茶馬古道上也得到廣泛傳播,進一步促進了滇西北納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友誼和團結。曆史已經證明,茶馬古道就是一條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
專家們在研究茶馬古道時發現,為了應付山洪、泥石流經常衝毀路基,古人在修路時特意把路基向深處挖了15米,然後向裏麵填入摻有大量碎石塊、鵝卵石的黏土,以確保道路的堅固持久,道路兩邊砌有路肩,路麵幾乎全用花崗石鋪成,道路最寬處達到了4米。古人這種修路方式主要是考慮築路的長遠,正是這種對工程負責的精神使得千年茶馬古道能夠保存至今。
今天,隨著現代化交通的興起,這條自唐宋以來延續達1000多年,並在漢、藏之間發揮過紐帶作用的茶馬古道雖已喪失了昔日的地位與功能,但它作為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一個曆史見證,作為今天中華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卻依然熠熠生輝,並隨著時間的流逝日益顯出其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