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打了一下午籃球的叮叮疲憊不堪地回到家,簡單吃了兩口飯就早早上床了。
朦朦朧朧中,叮叮跟著一個旅遊團走到一個山崖間,叮叮往下一望,頓時心驚肉跳。
隻見崖下是看不見底的深淵,腳下是晃悠悠的木板。
走著走著,叮叮腳下一滑,一頭栽了下去。
情急之中的叮叮大喊:“魔盒快救我!”
叮叮猛地坐起來,抹去頭上的冷汗。
原來做了個夢!叮叮拿起萬能電子魔盒,魔盒上顯示:你剛才到的地方叫棧道。
棧道,是古人為解決崇山峻嶺裏的交通問題,而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架木樁,最後鋪上木板而成的供行人和車輛通行的“專用”道路。在棧道靠河身一側及拐彎處,有的還裝有欄杆,以防人馬車輛不慎墜入河中。為了防止崖壁上土石下墜砸傷來往人畜,有些地方的棧道上加蓋頂棚。有頂棚和欄杆的棧道,遠遠望去好像一長串空中樓閣,古人又稱“閣道”。橋梁是橫水而過,棧道傍水而行,棧道中有時也有加蓋頂棚的橋梁,所以古人也稱棧道為“橋閣”。
早期的棧道,因沿途地廣人稀,旅行人的食宿包括人身安全,都要靠政府辦的驛棧、郵棧等設施。古蜀道中,大約有1/3的地方是棧道。據曆史資料記載,在棧道的鼎盛時期,它的路麵平坦寬闊,可行走車馬,五裏一閣,十裏一亭,可以說棧道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絲毫不比萬裏長城遜色。
古棧道主要有以下四種建成形式:第一是在離河床不太高的懸崖峭壁上鑿出橫洞,拿橫木穿過作為橫梁,並在河底岩石或巨石上鑿出豎洞,插上豎木支撐橫梁的另一端,然後在橫梁上鋪上木板行成道。壁孔多鑿在枯水季節通常水位以上八九米處,橫洞深近1米,橫梁的孔外長度約6米,路寬5米多,可以同時使兩輛車或兩乘轎通過,這種方式稱為“標準式”;第二為“斜柱式”,如果棧道離水麵較高,不能在河床上立柱,則要在路下的懸崖上鑿斜孔,孔內立斜柱以支持橫梁,斜柱的作用與立柱相同;第三為“無柱式”,在難以用斜柱支撐的陡壁地段,距河床又高不能豎立柱的時候,隻能修成僅安橫梁的棧道。有的地方將木製的橫梁改為石梁,稱之為“石棧”;第四為“依坡搭架式”,在傾斜或階梯狀岩石上鑿洞安放立柱,橫梁一頭架在立柱上,一頭架在山坡開出的石坎上,或在斜坡上多處豎立柱,在立柱上架橫梁,橫梁上鋪木板成路。
棧道的修築十分費工費時費力,而且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棧道容易腐蝕損壞,從唐朝以後,木質棧道逐漸被碥道所取代。“碥道”是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鏟石築成的土石路。碥道不像棧道那樣平直近捷,但比棧道經久耐用、安全,且維修容易。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棧道這種原始的交通方式漸漸退出了曆史舞台。但棧道本身並沒有淡出人們的視野。今天人們踏上棧道可以聆聽曆史的聲音,驚訝於“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奇謀;感受楚漢戰爭中,“火燒棧道”“聲東擊西”“出奇製勝”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