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意思,小尾巴你看,電子魔盒搜索的鐵路。”叮叮興奮地說。
1767年,英國的金屬價格暴跌,有家工廠的老板用堆積如山的生鐵澆鑄成長長的鐵條,鋪在工廠的道路上,準備在鐵漲價時賣出去。然而,人們發現人力或畜力拉動車輛走在鋪著鐵條的路上,既平穩,又省力。就這樣,鐵軌誕生了。由於鐵條上行車不方便,為防止車輪滑出,人們又把鐵條做成凹槽形的軌道。但凹槽中容易堆積石子、煤屑,於是人們把軌道製成上下一樣寬,中間略窄的形狀。但是這種軌道不穩定,受到衝擊容易翻倒,導致車輛出軌翻車,人們於是又把軌道的下麵加寬,造成像漢字的“工”字形。這種形狀的軌道既穩定又可靠,一直沿用到今天。
“哇塞,鐵路不是專為火車發明的呀!”叮叮感到驚訝。
鐵路是現代交通運輸工具之一,它起著“先行”“動脈”“紐帶”作用。
斯蒂芬森在英國畢曉普克蘭建成了第一條用來運載乘客的鐵路,它的全長隻有17千米。建成後,鐵路並沒有立即進入它的擴張時代,相反卻受到很多的詰難和攻擊。1830年9月15日,從曼徹斯特到利物浦的鐵路建成通車,這被認為是曆史上第一條真正的鐵路。從那以後,鐵路就一直在飛速且持久地發展著。
現今大多數國家所采用的鐵道軌距都是1.435米。這個寬度正是古羅馬二輪戰車的車輪間距。公元前55年,古羅馬的軍隊乘這種戰車,侵入了不列顛,當地人也紛紛仿製使用。在英國的道路上,到處都印上了1.435米寬的車轍。英國首創火車時,同樣如法炮製也采用了這個寬度。在世界各國引進火車時,同樣采用了這個寬度,1.435米的軌距就這樣被固定下來。
按鐵路的任務和運量各國鐵路分為若幹等級,有些國家的鐵路分為幹線、支線和山區線。我國鐵路劃分為Ⅰ級、Ⅱ級、Ⅲ級及地方鐵路。
1。Ⅰ級鐵路。在路網中起骨幹作用,遠期(指運營後10年以上)年直通貨運輸送能力大於800~1000萬噸者。
2。Ⅱ級鐵路。在路網中起輔助聯絡作用,遠期年直通貨運輸送能力等於或大於500萬噸者。
3。Ⅲ級鐵路。地方性質的鐵路,遠期年直通貨運輸送能力小於500萬噸者。
各國對各等級鐵路,在平原和山區規定不同的線路標準(坡度、曲線半徑等)和建築標準。中國Ⅰ、Ⅱ、Ⅲ級鐵路的最大坡度分別規定為6‰(困難地段12‰)、12‰、15‰;加力牽引時內燃機車線路的最大坡度可提高為25‰,電力機車為30‰;最小曲線半徑也有相應區別。在建築標準方麵,Ⅰ、Ⅱ級線要求能抵禦百年一遇的洪水,Ⅲ級要求能抵禦50年一遇的洪水。橋梁荷載、軌道構造都不同。對以旅客列車為主的和專門行駛旅客列車的鐵路,則按該線規定的列車速度決定其技術標準。中國還有地方興辦的鐵路,與各國的私營鐵路類似,每條鐵路的軌距、等級與標準並不統一。
2006年7月1日全線正式建成通車的我國青藏鐵路。可以說是鐵路建築史上的奇跡。因為要解決“高寒缺氧、多年凍土與環境保護(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
目前,很多國家正在積極探索磁懸浮式鐵路,試驗已突破時速50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