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活在當下,讓每個日子都看見歡喜(1)(3 / 3)

也許,你對自己窘迫的現狀感到痛苦,對自己日日重複的工作感到厭倦,對每天家裏單位兩點一線的生活感到無奈,以至於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令人厭惡的人。

可是,你有為此邁出改變的腳步嗎?

邁克爾·喬丹說:“我可以接受失敗,但絕對不能接受自己都未曾奮鬥過。”反觀我們,用一種厭惡的眼光盯著現在的生活,同時又“執著”地走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最常說的就是“我也很想改變啊,可是很難”,是真的很難,還是我們從來沒有真正下過改變的決心?

拿破侖曾經說過,凡是取得勝利的人從來不說“不可能”。沒錯,要想改變現狀,從下定決心開始。下麵這個小男孩的故事,正是向我們展示了決心的力量之神奇。

有一天,一個鄉村小學失火,一個小男孩不幸被熊熊的烈火所吞沒。當人們終於把這個小男孩從烈火中救出來的時候,他已經奄奄一息了。他的下半身被嚴重燒傷,人們趕緊把他送到了附近的一個鄉村醫院。

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小男孩已經神誌不清,迷迷糊糊中,他聽到醫生在對母親說:“你的兒子恐怕是難逃一死了!”但小男孩並不想死,他在心裏告訴自己,一定要活下來。讓醫生感到驚訝不已的是,他真的活了過來。

危險期剛過,小男孩又聽見了醫生和母親的對話,醫生對母親說:“因為大火吞噬了他下肢的許多肌肉,他要是真死了倒好了,這下他注定要做一輩子的殘廢人,他無法再活動他的雙腿。”這個時候,小男孩再次下定決心,堅決不做瘸子,一定要站起來!

出院回到家裏以後,母親常常給他的雙腿做按摩,但小男孩的腿依然沒有知覺。不過,他並沒有因此就認命。除了睡覺的時間,他從來不躺下,而是坐在輪椅上。他一次次努力地要站起來,有一次,他用力過猛,一下從輪椅上摔了下去。但他沒有哭泣,而是選擇了爬行,他爬到院子的圍欄邊,費力地抓住圍欄,讓自己的身體直立起來。

就這樣,他每天艱難地開始練習走路。最終,他雙手鬆開欄杆,搖搖晃晃地可以自己走了。再接著,他健步如飛,最後他可以奔跑了。

小男孩在那樣的逆境中都能勇敢邁出改變的腳步,都能那樣的堅定,我們為何不能呢?

實際上,改變是一個會產生連鎖反應的過程。首先是心態的改變,心態一旦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一旦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一旦改變,運氣就會不同,最終帶來的則是完全不同的一種人生。下麵這對孿生兄弟的故事,正說明了這一點。

有一對孿生兄弟,分別叫李凱和李威,在一次乘大巴車出行的過程中,他們不幸遭遇了一場車禍,但都幸運地活了下來,而且是這場事故中僅有的兩名幸存者。

兄弟倆都被送往附近的一家醫院進行救治,雖然死裏逃生,但兩人麵部都遭遇了重創,醫生說會留下傷疤,原來的俊俏容貌是很難恢複了。李凱聽說以後,整天躺在床上唉聲歎氣,覺得自己以後再也沒臉出去見人了。有時候甚至還念叨著“與其賴活著,還不如死了算了”。李威則經常勸他說:“我們能活下來是上天眷顧,我們應該努力活得更好才對。”

出院回家後,兩兄弟的心態和做法也都很不同。李凱始終不願意出門,整天窩在家裏上網、打遊戲,心情也很糟糕。而李威呢,他想,不管別人怎麼嘲笑他,他都要勇敢地走出去,去開創新生活。後來,李凱終於不堪忍受這痛苦的生活,選擇了用一瓶安眠藥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這個時候,李威已經是一家運輸公司的業務主管,開始了自己全新的燦爛生活。

古話說,以不變應萬變,但如今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更好的選擇是以“善變”應萬變。這裏的“善變”不是變化無常的情緒,而是努力讓自己更加優秀,讓自己一直都在學習進步的道路上。心理學上講,適應性強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所謂適應性強,本質上正是一個人跟隨環境而改變的高速度。

你不改變,沒有人會替你改變,而當你真的改變之後,你會發現改變其實遠沒有想象中那麼難。現在就開始行動,改變自己,隻有改變,才能跟那個你厭惡的自己說再見,才能發現那個讓你歡喜的自己。

4把生活過得有血有肉、燦爛向陽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挫折,但不能遇到挫折就低頭認命,而應該拿出一顆樂觀的心,去迎接困難,戰勝困難。實際上,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隻有被困難戰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