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悲劇不在於開始後被別人淘汰,而在於開始前被自己淘汰(3)(1 / 2)

一天,白馬與毛驢結伴到山區去。在平坦大道上,白馬四蹄翻騰,長鬃飛揚,不一會兒的工夫就把毛驢甩到了後麵。白馬轉過頭來看了看毛驢,見它搖著兩隻大耳朵,不緊不慢地在後麵跟著,白馬著急地對毛驢大吼道:“喂,你怎麼不把腳步邁得快一點?看你那慢騰騰的樣子,照你這個速度,咱們什麼時候才能到達目的地呢?你這黑驢子,真是個庸才。”

毛驢聽了白馬的訓斥,既不生氣,也不泄氣,依舊不緊不慢地向前走著。

進入山區後,山路變得又窄又陡,崎嶇不平。白馬的速度不知不覺地就慢了下來,身上的汗水像剛洗過澡一樣。此時毛驢的步伐明顯加快了,很快就趕到了白馬前麵。

白馬看毛驢走起羊腸小道的時候那麼的輕鬆,不解地問道:“黑驢子,你為什麼走起山路來比我快呢?”。

毛驢回答說:“因為各有所長,在一定條件下落後的不一定是庸才啊。”

在平坦的大道上,白馬速度比毛驢快得多。而在羊腸小道上,毛驢跑得比白馬快。可見,個體的技能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不管你是正尋找自己位置的年輕一代,還是韶華已逝的中年人,都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都要正確認識你自己。凡事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貶低自己,更不能因為一時的成敗在生命河流裏迷失自己。

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學識、地位等,往往會出現估計過高或估計過低的情況。比如在走上坡路的時候,會覺得隻要憑自己的能力,就能得到自己要想的東西,甚至還將某個運氣或者機遇也當成是自己能力非凡。這樣的得意者事實上是平庸的人。而在走下坡路的時候,又容易把當下的逆境以及各種不利的因素當成是自己的無能,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貶低自己,甚至沒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這種產生自卑心理的人,通常對外界的反應很敏感,十分容易接受消極的暗示。

張太太經常去寺院上香。她與別的香客有一些不同,她在寺院待的時間比較長,有時還會住上一兩天。

寺院的客房並非在寺裏,而是在寺院外不遠的地方。

有一次,張太太在佛堂裏看到了戒癡,於是就問智緣師父:“寺裏那個很可憐的小和尚是誰?”

智緣師父感到奇怪,為什麼張太太覺得戒癡很可憐呢?

張太太說:“你看,小和尚的衣服都破了。”

事實上,並非寺裏窮得沒錢給戒癡做新衣服,而是戒癡性子頑皮,常常在寺裏亂跑,有時還跑到山上爬樹摘果子,從樹上摔下來很多次,卻依舊不改,給他做的新衣服很快就會被穿破。寺裏沒有條件給他常常做新衣服,師父看到了就會幫他補補,若是看不到,戒癡就會穿著破衣服在寺裏跑來跑去。

這次有施主指了出來,智緣師父就交代一名弟子給戒癡找一套新的僧袍穿上。

戒癡張著手,讓師兄幫他穿衣服,手腳兀自不老實地在新衣服上拉扯。這時,戒癡忽然問道:“師兄,上午那位可憐的太太是誰?”

師兄感到奇怪,追問了幾句,才知道戒癡口中的可憐太太居然說的是張太太。

張太太衣著講究,身上看起來總是金燦燦的,脖子上金項鏈的成色比佛像上的金漆還要貨真價實。

戒癡說:“你看她穿的衣服很華麗,可她的眉頭一直緊鎖著。”

有時看待一件事情的方法確實如此。評價的是同一件事情,但不同的角度呈現不同的結果——倘若目光落在張太太眉頭上就會覺得她十分可憐,倘若目光落在張太太的衣物或金鏈子上,或許就會覺得自己可憐了。

我們對任何事物都不能僅僅盯著它的某一點看。若是用自己的長處去看別人的短處,就會讓人滋生無謂的自大情緒;若是看到別人的長處正好是自己的短處,又會讓人覺得自卑。隻有看清了所有,才能全麵地正確地評價自己,自大和自卑的情緒也就不會出現了。

無論是自視過高,還是妄自菲薄,都是大錯特錯。一個有理智的人,應該對自己各個方麵有一個客觀的評價與定位。否則,毀損的就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現在,甚至是一個人的未來。

7將“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作為座右銘

許多人因為出發時間太長了,以至於忘了當初為什麼上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被沿途中發生的一些無關緊要的繁雜瑣事分散精力,擾亂視線,以至於不得不停了下來,甚至是走上岔路,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