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悲劇不在於開始後被別人淘汰,而在於開始前被自己淘汰(3)(2 / 2)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初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我們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拚搏,拚命地讓自己“忙”起來。可事情的發展往往不像我們想的那麼順利。當我們踏上征途,當我們揚帆出航,在茫茫大海中,怎樣鎖定航向,怎樣才能不被風浪左右呢?

許多時候,我們發現自己無法握緊夢想的方向。在一次又一次的風浪之中,慢慢忘記了自己最初的航道,盡管依舊在努力拚搏,卻隻是隨著流水,漂向一個迷茫的漩渦。

讀中學的時候,老師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三隻獵狗追一隻土撥鼠,土撥鼠鑽進了一個樹洞裏。這個樹洞隻有一個出口,可不一會兒,竟然從樹洞裏鑽出一隻兔子,兔子飛快地往前跑,並爬到了另外一棵大樹上。兔子在樹上,慌忙之中沒有站穩,掉了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的三隻獵狗。最後,兔子終於逃脫了。

故事講完後,老師問:“這個故事有什麼問題嗎?”我們說:“兔子根本不會爬樹;而且一隻兔子也不可能同時將三隻獵狗砸暈。”“還有呢?”老師繼續問。直到我們再也想不出問題了,老師才接著說:“可是還有一個問題,你們都沒有想到,那就是土撥鼠哪兒去了?”

土撥鼠哪兒去了?老師的話,一下子將我們的思路拉回到獵狗追尋的目標——土撥鼠。因為兔子的出現,我們的頭腦不知不覺跟著兔子走了,而土撥鼠竟在我們腦海中消失了。

這個故事跟我們的人生非常相似,土撥鼠是我們人生的目標,但總是被獵狗和兔子等龍套角色擾亂視線。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剛開始製定了詳細的計劃,各項目標也都非常明確,但在實施過程中,不知不覺忘記了最早的出發點。

每個人都明白堅持的重要性,但是在臨時的幹擾前麵,經常忘記自己最初的目標。所以,我們不妨經常提醒自己——土撥鼠哪兒去了?自己最初的夢想哪兒去了?

有一位教授對學生們做了一個測試。教授問:“假如你到山上砍樹,正好麵前有兩棵樹,一棵細,一棵粗,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要砍那棵粗的了。”

“如果細的那棵是紅鬆,粗的那棵是楊樹,你們會砍哪一棵?”

學生們一想,紅鬆比楊樹珍貴,就說:“當然砍紅鬆了,楊樹又不值錢!”

“那假如紅鬆彎彎曲曲,而楊樹卻很筆直,你們會砍哪一棵?”

學生們雖然有些疑惑,卻依然回答道:“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鬆歪歪扭扭,什麼都做不了!”

這時教授又加條件了,他說:“盡管楊樹筆直,可由於年頭太久,中間大多空了,這樣的話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不知道教授的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學生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還是砍紅鬆,楊樹中間空了,就更沒有價值了!”

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鬆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彎曲得十分厲害,砍起來很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大家索性也不去考慮教授到底想得出什麼結論,說:“還是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要砍容易砍的!”

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隻幼鳥正躲在巢中,你們會砍哪一棵?”

終於,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說些什麼呢?”教授收起笑容,嚴肅地說:“你們怎麼就不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砍樹呢?雖然我一直在換條件,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假如想做工藝品,就砍紅鬆;想要取柴,就砍楊樹。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上山砍樹!”

許多人因為出發時間太長了,以至於忘了當初為什麼上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被沿途中發生的一些無關緊要的繁雜瑣事分散精力,擾亂視線,以至於不得不停下來,甚至是走上岔路,忘記了自己最初的目標。

當我們每走完一段路,不妨停下來,回頭看看身後,看看在日落之前能否走回去;或不時地問問自己:我是誰?我將往何處去?我要去幹什麼?這樣才不至於繞得太遠,迷失自我。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切事物都在變,但有些事情還是不變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