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別讓拖延症害了你——你最想幹什麼就去幹,現在、立刻、馬上(1)(1 / 3)

1拖延症是我們的時代病

拖延症是我們的時代病,沒有病重到要住院,也沒有輕到無關緊要,輕重剛好,但不容忽視。在這麼個“人人都有病”的時代,如果我們想要成功,想要超越他人,就必須克服拖延的壞習慣。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很多人都發現自己患了拖延症:計劃已經做好卻遲遲不能進入工作狀態;今天的事情非得拖到明天才做。“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連古人都明白的道理,我們在過了幾百年之後還是沒有辦法克服。

不隻是我們,從大一開始拿遍各種獎學金的學霸,整天窩在宿舍玩網遊的問題學生,年紀輕輕就被評上教授的學者,每天加班到很晚的IT公司白領,他們之中也有自詡為拖延症的。就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會拖延。

若幹年前,美國的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遇到了一件簡單的事情:把一箱衣服從他所居住的印度郵遞到美國去。這些衣服是他的一個朋友來看過他之後不小心留下的,所以阿克洛夫急著想將這些衣服送回去。

然而有一個問題:印度的官僚體係以及阿克洛夫自身“在這些事情上的無能”讓這件事情變得很麻煩。的確,阿克洛夫估計這將會占用他一天的工作時間。於是他一周又一周地拖延。

就這樣,一直持續了八個月的時間,一直到阿克洛夫快要回美國的時候問題才得以解決。因為他的另一個朋友正好也郵寄一些東西到美國,於是他得以將之前的那箱衣服一起捎回去。洲際郵件具有不穩定性,所以當阿克洛夫到達美國的時候那些衣服還沒到。

喬治·阿克洛夫在論文《拖延和順從》裏這樣寫道:“八個月裏每早醒來我都決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給斯蒂格利茲。”阿克洛夫一直想把衣服郵遞出去,但是那一刻遲遲沒有到來。這或許會讓我們感到一絲安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都有拖延的時候。

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滿著一堆沒有完成的任務,或大或小,麵對這些最終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們總是給予忽視的態度,然而一時的閑散並沒有減少我們的痛苦。這就是拖延症令人感到困惑的地方:雖然它是在避免令人不開心的任務,但是沉湎於其中卻也不會讓人感到心情愉悅。

喬治·麥克萊倫的將軍的生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南北戰爭早期,喬治·麥克萊倫領導了波托馬克軍隊,他是曆史上最偉大的拖延者之一。當麥克萊倫接管聯邦軍的時候,許多人認為他一個軍事天才,但他很快因為拖延出了名。1862年的時候,麥克萊倫有一個絕佳的機會跟另外一支軍隊左右夾擊,從羅伯特·李的手中奪取裏士滿,但他猶豫再三,一再拖延,認定自己被同盟軍堵截而失去了機會。

同一年,在安提塔姆會戰前後,麥克萊倫再次拖延,致使羅伯特·李從容不迫地撤退而逃過一劫,如果當時麥克萊倫追擊,同盟軍必被全殲。這使他的領導能力遭到了林肯的質疑,最終把他架空直至完全撤掉。

對此,聯邦軍總將軍亨利·哈列克這樣說:“有一種超越任何人想象的惰性,隻有阿基米德的杠杆才能撬動這個巨大的靜止。”

麥克萊倫因為拖延,導致失去戰機,為此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是曆史給予我們的警示。患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不會去冒失敗的風險,更多的是為自己製造各種阻礙使成功變為不可能。長此以往,就會製造出一個惡性循環。

拖延症是我們的時代病,沒有病重到要住院,也沒有輕到無關緊要,輕重剛好,但不容忽視。在這麼個“人人都有病”的時代,如果我們想要成功,想要超越他人,就必須克服拖延的壞習慣。如果我們想要做成、做好一件事,那就馬上行動起來,再別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行動,才是王道。

2不做隻想,世界還和原來一樣

成功者和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特異功能,他們也不是什麼天才,但是他們和普通人的唯一區別就是,許多事情他們真正地去行動了,而我們沒有。起初,我們隻能望其項背,而到最後我們就隻能望塵莫及了。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各種各樣的夢想,每一個夢想聽起來是那麼美好,但在現實中,我們卻很少看到真正堅持不懈、全力以赴去實現夢想的人。大家隻是熱衷於談論夢想,把它當作一句口頭禪,一種對日複一日、枯燥乏味生活的安慰。許多人帶著夢想活了一輩子,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嚐試實現夢想。

夢妮在高中時代看了一部叫《羅馬假日》的電影,之後便夢想著有一天可以到歐洲去旅行。

高三時她想,現在不行,等我考上大學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