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學,她主修法學,她這才發現,大學的功課並不比高中輕鬆。她想,等我大學畢業,我一定要去歐洲旅行。
大學畢業後,她找到了一份律師的工作。她慢慢覺得,社會的壓力遠大於她求學的階段。每月的房租和生活費一扣,餘錢實在少得可憐。於是她想,等我找到一個有錢的老公,應該就可以實現這個夢想。後來,她果然認識了一個有發展前途的男孩,兩年後她結婚了。
婚後不久,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想,等生了小孩,我一定要去歐洲旅行。
孩子順利地出生了,她萬萬沒想到,奶粉、尿布和孩子的哭叫聲常常折騰得她累得像條狗一樣。接著,第二個和第三個孩子也出生了,她發現自己老了很多。她陪著這三個小孩一路走過來,等老大終於考上大學。她想,是我圓夢的時候了。就在她認為時機成熟的時候,她中風了。躺在床上的她,再也不敢想那個歐洲之旅了。
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像夢妮這樣的人,大多數的人都是帶著他們的夢想走進了墳墓。到歐洲旅行幾乎是每個人的夢想,倘若一定要等時間、金錢或其他各方麵的條件都具備了,那麼這個夢想實現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你需要的是行動,而不是去等待外在條件的配合。你必須要在一切未晚之前,一步一步地去做,否則隻會造成更多的遺憾罷了。
一個行動勝過千百個空想,我們不應該讓自己的夢想隻是想想。所以當我們有一個哪怕小小的想法的時候,離開那滋生墮落的溫床吧,行動起來,隻有這樣小想法才有可能實現,慢慢的,小想法的積累就會變成大的成就。終有一天,我們會把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的自己。
思想與行動如同一對孿生兄弟,有思想又有行動才能成功;如果沒有行動,即便思想再華麗,也不可能實現。我們把後者稱之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古時候,有兩個人相約一起去遙遠的地方尋找人生的幸福和快樂,一路上餐風飲露,就在快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遇到了一條湍急的河流,而對岸就是幸福和快樂的天堂。
對於怎樣渡過這條河,兩人產生了分歧,一個建議砍伐周圍的樹木造一條木船渡過河去,另一個則覺得不管什麼辦法都不可能到達對岸,與其自尋煩惱,幹脆等這條河流幹了,再輕輕鬆鬆地走過去。
建議造船的人每天采伐樹木,努力地造船,與此同時還學習遊泳;而另一個則每天躺著睡覺,時不時地去河邊觀察河水幹枯了沒有。直到有一天,已經造好船的朋友準備過河的時候,另一個朋友還在嘲笑他的無知。
對此,造船的朋友沒有感到生氣,出發前隻對他的朋友說了一句話:“做一件事情不一定會成功,但不付諸行動就一定會失敗!”
等河流幹枯了再過河,這的確是一個“華麗”的想法,然而,這也僅僅是一個注定不能成功的“華麗”的想法而已。
這條河流最終沒能流幹,而那位造船的朋友經過一番風浪終於到達了對岸,這兩人分別在這條河的兩個岸邊定居了下來,也都衍生了許多自己的子孫後代。河的一邊叫幸福和快樂的天堂,生活著一群勤勞、勇敢的人,而河的另一邊叫失敗和痛苦的原地,生活著一群懶惰和懦弱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與其躺著思想,不如站起來行動。我們常說,隻要我稍微努力一點的話,我也會成功。是的,成功者和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特異功能,他們也不是什麼天才,但是他們和普通人的唯一區別就是,許多事情他們真正地去行動了,而我們沒有。起初,我們隻能望其項背,而到最後我們就隻能望塵莫及了。
夢想是行動的前提,行動讓夢想變成奇跡,倘若夢想不能通過行動去實踐,即便夢想再完美也終歸是一個永遠都實現不了的童話而已。因此,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夢想如何完美,而在於馬上行動。
所以,當我們有了夢想的時候,趕緊行動起來。自己當自己的唐僧,自己給自己念緊箍咒,時時刻刻督促自己。如果不做隻想,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你還是原來的你。
3大部分人做不到的大部分事情,
都可以歸為一個字“懶”
明明別人的學曆不如我們,職位卻比我們高;明明別人的能力不如我們,混得卻比我們好。當我們在抱怨這抱怨那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這樣?答案就是“懶”。
沒有誰是天生什麼都會的,隻要願意學就能學會,隻要想做就能做到。當然了,那些天賦異稟的人也不能排除在外。還記得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嗎?天賦很高,但後天不努力,最後也隻能“泯然眾人矣”。不是天才的我們更是要“勤”字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