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或許隻隔了一層薄薄的紙(3)(2 / 2)

有的人,不管他們想要做什麼事情,大腦中充斥著各種可能招致的失敗,以及失敗後隨之而來的恥辱,以至於內心完全被恐慌占據,於是一件本來可以成功的事情也會被他們搞砸。而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他們的身上具有極強的成功素質,因為他們相信:

“雖然我不聰明,但我能做成這件事情!”

“雖然我不漂亮,但我偏偏就是要做成那件事情!”

“雖然我沒有錢,但是會全力以赴完成這件事情!”

關於這個話題,有一個案例:在美國西部的一個小山村,一個家境貧寒的少年在15歲時,寫下了他的畢生願望:“要登上乞力馬紮羅山、珠穆朗瑪峰和麥金利峰;要到亞馬遜河、尼羅河和剛果河探險;探訪亞曆山大和馬可·波羅一世走過的道路;駕馭野馬、鴕鳥、駱駝和大象;讀完亞裏士多德、柏拉圖和莎士比亞的著作;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擁有一項發明專利;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給非洲的孩子籌集一百萬美元捐款……”他洋洋灑灑地一口氣寫了127個願望。不要說實現了,就是看一看,也足以讓人望而卻步了。

家人、朋友都認為這些願望太不切實際,勸他放棄。可是,少年的全部心思早已被那一生的願望緊緊地牽引著。就這樣,他開始了把夢想變為現實的漫漫征程,一路風霜雨雪,愣是將一個個近乎空想的夙願,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他一次又一次地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悅。44年過去了,他終於實現了其中的106個願望……

他就是20世紀著名的探險家約翰·戈達德。

當別人驚訝地追問他是憑借什麼樣的力量,讓他把那許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腳下的時候,他自信地說:“很簡單,我隻是讓心靈先到達那個地方,然後渾身都充滿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來隻需要沿著心靈的召喚前進就可以了。”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往往會遇到兩堵牆的阻力。一堵是外顯的牆,這是來自於整個外部大環境的圍牆,是客觀存在的困難;另外一堵是內隱的牆,這是來自於我們自我設限的一道圍牆,我們如何看待這堵牆決定了它的厚度。雖然兩堵牆同時存在,但是我們心裏的那堵內隱的牆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我們足夠自信,這堵牆的阻力就會變小,甚至是消失;如果我們不自信,那這堵牆的力量就會變得無限大。

很多時候,那些看起來無法克服的障礙,往往隻是虛張聲勢的假象,真正難以突破的障礙,在我們的心裏。隻要我們相信自己,那我們就能做到無往而不勝。

一個晴朗的上午,有十幾個穿戴整齊的人正站在機場上等待跳傘。這時,一個盲人在一隻導盲犬的引領下走了過來。

“你也是來跳傘的嗎?”有人小心地問道。

“是的!”盲人以洪亮的聲音答道。

“啊——”人群中發出了一聲輕輕的驚呼。

“你們一定在想我一個盲人跳不了,是吧?”盲人很開朗地大笑道。

“對啊,你怎麼跳啊?”看到盲人並不介意,眾人七嘴八舌地問了起來。

“沒什麼難的,我跟你們一樣就可以了。”盲人以一副理所當然的口吻答道。

“可是,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跳呢?”有人問。

“哈哈,我雖然看不見,但我能聽見,開始跳傘的警告廣播一響起,我就抱著導盲犬跟你們一起排隊往下跳就行了。”

“那你知道什麼時候該拉開降落傘嗎?”又有人問。

“教練不是講了嗎?從跳下的那一刻開始數,數到‘5’時拉開就可以了啊。”

“可落地的時候呢?你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落地啊?那可是跳傘最危險的一刻。”還有一人問。

“這不難,當導盲犬嚇得亂叫時,同時我手中的繩索變輕時,我就做好標準的落地動作,問題不就都解決了嗎?”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全都啞口無言了。

那天訓練結束後,教練對大家說:“在這次訓練中,做的最好的是張榮。”

“張榮是誰?”大家不約而同地問。

“他。”教練指了指盲人說。

約翰·戈達德也好,張榮也罷,他們做事的時候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自信,所以他們心裏那道牆的阻力才會變得微乎其微。麵對“懷疑”,他們不畏懼、不退縮,最後回以大家的是“感歎”。

我們的人生,或是我們口中所謂的“殘酷的命運”,跟我們的不自信有莫大的關係。我們經常看到,有些能力並不突出的人卻做得很好,而我們的境況反而不如他們。這時我們會覺得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在幫他們,而在自己身上則有一種東西總是在扯我們的後腿。事實上,拖我們後腿的就是一顆自卑的心。

想成功嗎?那就給自己的自信築個巢。別人不相信我們可以,但自己一定要相信自己,讓那些“懷疑”的聲音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