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對策研究:大眾影像的培育和發展(3)(2 / 3)

中國對電視實行嚴格的監管製度,嚴格控製境外電視進人中國,使中國隔絕於世界電視傳媒產業之外,也不允許民間資本進人電視產業。所以有人認為"中國內地電視傳媒業的充分競爭事實上並不存在"。由於中國至今也沒出台一部類似電視產業發展綱要的法規性文件,以建設中國電視產業架構,促進中國電視產業與國際交流,因此許多人悲觀地認為"在可見的若幹年內,依然難以想象中國的電視台會走進真正的產業化"。製播改革將是一個長期的方向,但絕非立竿見影的事情。在目前狀況下,筆者認為,從長遠來看,大眾影像生產對製播製度的改革倒是有相當的促進作用。

三、大眾影像生產與製播製度改革

中國電視體製的改革既是影像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也受上層建築內部諸因素的多重製約,其改革也是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係統內外各方力量的整體推動,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同時,大眾影像生產力目前尚處於成長的初級階段,對影像生產關係總體上可能產生的作用和影響應有實事求是的認知,既沒有必要誇大,也沒有必要漠視或貶低其影響。從一定程度上說,大眾影像對中國影視生產關係所產生的影響將是長效的、潛移默化的。

1.拾遺與補缺:拓寬體製內節目的資源補償渠道

電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視產業的核心產品是電視節目。近年不斷有人提出中國電視節目生產的"本土化"問題,將"素材增殖"作為中國電視媒體戰略對策中的重要一環,這裏說的"素材",主要指節目素材。應該說,大眾影像資源也是實現這種"素材增殖"的有效渠道。在經濟學的視角下,資源被定義為用於生產商品和服務的對象,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對於電視節目的生產來說,有形資源包括人力、攝像器材、錄像帶及其他拍攝投入,無形資源包括時間、創意等等。對於始終存在投入饑渴與節目饑渴的中國電視業而言,大眾影像生產無疑是一條重要的資源補償渠道。

英國《廣播周刊》曾撰文展望20年後的電視新聞業務。文中說:"從前在各新聞部門都有"編導",現在則變為"新聞采購員"。這些買主整天測覽電腦屏幕和錄像監視器,選購新聞。"對大眾影像資源的開發前景表現出相當樂觀的態度。據英國《國際電視業務》調查,從1991年4月到1992年3月,日本NHK共收到各地業餘攝影愛好者寄來的一萬多份錄像帶。NHK及其各地方台有選擇地將這些錄像編排在全國新聞聯播或地方台新聞節目中播出,累計播出約三百小時,90%的地方電視台都專為業餘攝像愛好者的作品開設了固定節目。為提高報道質量,NHK還為這些業餘愛好者開辦短訓班,並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網絡,從而使他們搶拍到的有新聞價值的報道首先考慮送NHK播出。

"世界在日益全球化的同時,似乎也會並且已經日益局部化。"與此相應的是,在電視傳播中日益體現出衛星電視的跨文化傳播和針對特定地區、特定受眾的地方電視台的小眾化、分眾化傳播。其中地域性傳播的地位及其社會效應不可低估。隨著區域性收視市場的開掘及90年代地方傳媒的崛起,傳媒的地方化正在勾勒出一幅新的文化地圖。在以區域性受眾為對象,以區域性事件為題材、反映地域文化的影視節目中,以貼近性為優勢,反映當地觀眾熟悉的身邊事、生活事,甚至采用方言、方音,似乎也正在成為電視生產的一種走向(麥克盧漢發現,"在英國,電視來臨之後最非同尋常的發展動態之一,是地區方言的複興"),越來越多的節目被"賦予一種對地區和當地所懷有的強烈的忠實感"。可以說,當今社會正在培養出有全球視野和地方情結的觀眾,一方麵是日益全球化的傳媒,另一方麵是日益地方化、本土化的節目。包括電視劇在內,本地化、知識性、時效性的資訊節目正在成為觀眾的收視熱點。生長在特定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習俗、曆史背景類似的觀眾,往往對共同的地方風物、曆史、習俗等地域亞文化具有共同的認知,因而這種貼近性和關切度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