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蛆蟲為什麼要離開屍體,離開這個吃住都很方便的好地方呢?它們為什麼最後要定居在土壤中?蛆蟲是第一批整理屍體的清潔工。它們會用最快的速度使屍體變得幹燥,可是,還是有許多不能被化學溶劑溶化的殘餘物留了下來。按道理,也應該將這些殘餘物清理幹淨的,怎麼辦呢?於是又有一批解剖師迅速趕來了,它們是在雙翅目昆蟲離去之後趕來的。它們將幹屍重新撿起來,一點一點地蠶食掉皮、肌腱等,骨頭被剔得幹幹淨淨,都發白了。
從事這項工作的高手就是皮蠹。它們瘋狂地熱愛啃食屍骨這項工作,在已經被雙翅目昆蟲開發過的屍體上早晚會出現它們的身影。可是,假如那裏留有蒼蠅的蛹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出現呢?皮蠹喜歡啃食較硬的東西,所以它會用自己的大顎咬那些圓乎乎的蛹。隻要稍微咬上一口,就會對蛹造成傷害,它對藏在蛹殼裏的活物不太感興趣,也許它很討厭這醜陋的東西。可是,它好像很喜歡品嚐這個盛放活物的容器,也就是這個無生命的蛹殼。所以,可能會因為這個小小的蛹殼,未來的蒼蠅會將命送掉。同樣的道理,皮蠹將蠶繭咬開,目的也是想品嚐那長著硬殼的蛹。
原來,蛆蟲早就預料到即將到來的危險,所以它們在皮蠹到來之前就提前逃走了。看起來似乎都沒有頭部的蛆蟲卻有著這樣的智慧,可是它的智慧究竟隱藏在何處呢?我們稱它那尖尖的前部為頭部實在有些勉強。為了保護蛹應該趕緊離開屍體,為了保護未來的蒼蠅不應該將自己埋藏得太深,對所有這一切,小小的蛆蟲是如何知道的呢?
反吐麗蠅從蛹殼裏鑽出來之後,為了從地下鑽到土層之上,它會將頭分為可以活動的兩部分。它那鼓鼓的一對又大又紅的眼睛,一會兒分開,一會兒靠近。它的額頭裂開,一個巨大的透明鼓泡位於額頭中間,並且,一會兒鼓一會兒癟,一會兒癟一會兒鼓,不斷變換。當它的額頭分開成為兩半兒的時候,一隻眼被擠到了左邊半個額頭,另一隻眼被擠到右邊半個額頭。顱骨仿佛要被劈開,要讓裏麵的東西噴湧而出一樣。每當那個大鼓泡脹起來的時候,頭部變得圓圓鼓鼓的,很像一個大頭針;當額頭合在一起的時候,鼓泡就會收縮,我們隻能看到一個十分不清楚的吻端。
總而言之,反吐麗蠅額頭的鼓泡搏動非常有力,並且一次一次地從深處跳出來,所以這個部位成為它從土壤中鑽出來的工具。剛從蛹殼中出來的反吐麗蠅用鼓泡不斷地碰撞周圍的沙土,土塊就會坍塌,接著,它用自己的足不斷將土弄到自己的後邊。它不斷重複這一動作,這樣,它就逐漸爬到了地麵。
反吐麗蠅所采用的這種挖掘方法,也就是通過將頭部裂開,並一下一下鼓氣的方法,十分艱難,是一件耗費體力的活。剛剛從蛹殼中出來的反吐麗蠅身體十分虛弱,幹這樣的體力活還真有些勉強。隻見它蒼白的小臉,踉蹌的腳步,沒長好的翅膀,看起來真是可憐。它翅膀上的縱向褶皺形成一個曲折的凹槽,翅膀短短的,在背部挺寒磣地蓋著,亂蓬蓬的灰色纖毛,從外表來看,一副既膽怯又可憐的樣子。
它那對善於飛翔的翅膀現在還不能舒展開,此刻,在穿過障礙的現在,這是反吐麗蠅的巨大負擔。可是不久之後,反吐麗蠅就會換上嚴肅的黑色底子的深藍色閃閃發亮的衣服。
在反吐麗蠅從土層鑽出來後的一段時間內,它頭上的鼓泡,也就是那個一跳一跳、能將土塊震塌的東西還能發揮作用。剛剛鑽出來的反吐麗蠅的後腿被我用鑷子夾住之後,頭部那個東西馬上動起來,鼓起,收縮,同剛才從沙土中往外鑽時一樣的表現。可見,每當反吐麗蠅的行動受到阻擋時,它就會像在地下一樣,拚命與它遇到的障礙進行鬥爭。它使用自己的鼓泡在空氣中亂撞,好像在撞擊以前阻礙過它的泥土一樣。一旦它遇到麻煩,它唯一能做的就是裂開頭部,現出那個時鼓時縮的鼓泡。這個奇妙的部位在我的鑷子尖上持續變換了大概兩個小時,隻有中間極度疲勞的時候才停止了幾次。
它的皮膚逐漸變硬,翅膀展開了,並且穿上了那件黑色和深藍色相間的衣服。從前被擠向兩邊的眼睛現在也回到了合適的位置,閉合了額頭的裂縫。額頭的鼓泡已經消失了,並且永遠都不會重新出現了。但是在鼓泡消失之前,它必須認真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那個將要消失的鼓泡用自己的前跗節擦拭幹淨,免得頭顱閉合的時候將沙粒留在顱內。
蛆蟲預料到當它羽化為蒼蠅、從泥土中鑽出的時候,將要麵臨許多的困難。它也明白自己所擁有的工具實在太脆弱,所以回到地麵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也許稍微長一點的路程都會叫它送命。它一定要努力迎接危險,也要小心翼翼地將危險避開。它依靠喉部的兩根小棍輕鬆地進入到合適的深度。蛆蟲要想不被打擾,住處的溫度不能太低,它必須將洞挖得很深。在它挖洞的能力範圍之內,越深的洞對蛆蟲和蛹就越安全。
這件事被蛆蟲處理得幹淨漂亮,它行事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感覺,可是它總是壓製自己,不過多地依賴感覺。我在一個很深的罐子裏裝滿了又細又幹的沙子,目的是方便蛆蟲挖洞,然後將蛆蟲飼養在罐子裏。可是,它們總是將洞挖得很淺,將自己埋得也很淺,深度隻有一掌寬。這已經算是很深了,因為一多半兒的蛆蟲將自己埋在離地麵很近的地方。蛆蟲藏在這層薄沙下麵,皮膚逐漸變硬,仿佛成了棺材一樣,而棺材盒的內部卻有一隻蛆蟲正在悄悄地蛻變。過了幾個星期,埋在地下的蟲子醒了,可是它已經不是從前的樣子,徹底脫胎換骨了。已經改頭換麵的它,拖著虛弱的身子,在額頭鼓泡的幫助下,堅持著挖土,鑽出地麵。
假如我非常想了解雙翅目昆蟲能從地下鑽出來的最大深度,我非常容易地就可以讓蛆蟲去嚐試這件它一直避開的事情。我在冬天找到了一些反吐麗蠅蛹,然後我以15隻為一組,分別放入試管中。我將細細的幹沙子蓋在蛹身上,但是蛹身上所蓋沙子的厚度並不相同。轉眼到了4月份,羽化開始了。
那個隻蓋了6厘米沙子的試管,結果最好。沙子下麵的15隻蛹,變為反吐麗蠅的一共有14隻,並且很容易地返回到地麵。在這個試管中,隻死去了1隻,而這1隻就根本沒想過要到地麵上來。在那個有12厘米厚的沙子覆蓋的試管中,鑽出沙土的反吐麗蠅隻有4隻。
有20厘米覆蓋沙子的試管中,隻有2隻反吐麗蠅鑽出來了,其他的都在返回地麵的途中力氣用盡而死。覆蓋沙土最厚的一個試管,深度達60厘米。隻有1隻反吐麗蠅重新返回地麵,獲得了自由。為了穿過這麼深的沙子,想必這隻反吐麗蠅勇士一定用盡了全身的力氣,而其他的14隻可能都沒有揭開蓋在身上的棺材蓋。我想,反吐麗蠅挖掘中遇到的麻煩,恐怕就是滾動的沙粒,以及向四周產生的強大壓力。
我嚐試著又準備了兩個試管,但這次我將潮濕的土裝在裏邊,並且我將土稍稍壓實,這樣就不會出現滾動的土粒了。由此,壓力所帶來的挖掘阻礙就能夠消除了。我將15個蛹埋在了土厚6厘米的試管中,最後,有8隻反吐麗蠅衝出重圍;有20厘米深土層的試管中,有一隻鑽出來了。它們鑽出地麵的成功率要低於裝沙子的試管。因為我的參與,壓力的確減小了,可是靜止的阻力卻增大了。如果有額頭的撞擊,沙子會坍塌,而泥土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它們必須在不能滾動的土層中挖出一條隧道。我在反吐麗蠅經過的地方發現了一條指向地麵的狹長隧道,隧道在延續。這個隧道就是反吐麗蠅利用自己額頭上的那個臨時鼓泡打通的。
對反吐麗蠅而言,不管什麼樣的土,沙土、腐質土或者混凝土,都能給它的解脫帶來無限的困難。所以,蛆蟲挖掘洞口的深度一定要控製好,這樣才能增大成功返回地麵的概率。蛆蟲做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它預料到將來可能會困難重重,所以打消了深挖洞的想法。雖然居住在深洞穴裏是一種享受,但是絕對不能隻顧眼前的利益而不管長遠利益。